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p>
2、根據(jù)評價對象,可分為教師教學評價和學生學習評價。教師教學評價是對教師教學質量的分析和評價。學生學習評價是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分析與評價。
3、根據(jù)評價所運用的方法和標準,可分為相對性評價和絕對性評價。相對性評價是用常模參照性測驗對學生進行評定。絕對性評價是用目標參照性測驗對學生成績進行評定。
31、學生學業(yè)成績評價的含義與方法?
答:1、學生學業(yè)成績評價是教學評價中的基本內容,它是以教育教學目標為依據(jù),運用恰當?shù)?、有效的工具和途徑,對學生的知識、能力行發(fā)展水平進行價 值判斷的活動。2、學生學業(yè)成績評價的方法主要有測驗法、觀察法、調查法、自我評價法等。其中測驗法是學生學業(yè)成績評價的基本方法,測驗有口試、筆試、操 作測驗等多種具有方法,其中筆試是考核、測定學生成績的基本方法。衡量測驗目的的質量指標主要有信度、效果、難度與區(qū)分度。3、學生學業(yè)成績評價的方式主 要有考查和考試??疾榈姆绞街饕校嚎陬^提問、檢查書面作業(yè)、書面測驗等??荚囈话闶侵笇W生學業(yè)成績進行階段性或總結性的檢查與評定??荚嚨姆椒ㄍǔ?有:期中考試、學期考試、學年考試和畢業(yè)考試等。
第八章 德育
1、德育的概念:德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與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的活動,包括社會德育、社 區(qū)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狹義的德育則專指學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tǒng)地對受教育施加影響,使其形成一定社 會與階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動。
2、德育是由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構成。這五個方面既相互聯(lián)系、相互促進,又相互區(qū)別。一方面、它們有著各自的特點內容和任務;另一方面,它們又相互作用。政治教育是方向,思想教育是基礎,道德教育是核心,法制教育是保障,心理教育是關鍵。
3、為什么說德育過程是促使學生的知、情、意、行互動發(fā)展的過程?
答:1、學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體。學生的品德形成過程就是知、情、意、行交互作用、相互促進的過程。知,即道德認識;情,即道德情 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為。這四個要素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推動學生品德的發(fā)展。2、德育過程要促進學生的知、情、意、行諸因素的和諧統(tǒng) 一發(fā)展。首先,要注意全面性。其次,要注意多端性。再次,要注意長期性和反復性。在德育過程中,教育者既要對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教育堅持長期抓,反復抓,又 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過程的反復性,注意抓反復。
4、為什么說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的過程?
答:1、學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動和交往中形成的。學生接受影響的過程是能動地吸取環(huán)境和教育影響的過程中實現(xiàn)的2、德育過程要善于通過組織和指導學生的活動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fā)展。首先要組織各種活動和交往。其次,要加強指導和引導。
5、為什么說德育過程是促進學生的思想品德矛盾積極轉化的過程?
答:1、學生的思想品德形成過程是各種矛盾斗爭轉化的過程,學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各種因素之間構成矛盾,學生的思想品德的發(fā)展往往 就是各種矛盾的轉化。2、德育過程要促進學生的思想品德的積極轉化,首先,促進學生的思想品德發(fā)展內部矛盾的轉化。對于學生的思想品德結構各要素內部的矛 盾,要促進他們向積極方面轉化;對于學生思想品德各個要素之間發(fā)展不平衡的矛盾,要具體分析,有針對性地轉化。其次,協(xié)調影響學生品德發(fā)展的外部矛盾。
6、為什么說德育過程是一個學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過程?1、學生的品德形成過程是外在教育與自我教育的辨證統(tǒng)一過程。2、德育過程要促進學生 自我教育能力的發(fā)展。要遵循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發(fā)展規(guī)律,從實際出發(fā),因勢利導,有計劃地培養(yǎng)與提高學生的自我意識、自我評價和自我調控能力,以形成和發(fā) 展他們的自我教育能力。
7、我國中學德育的主要原則有那些?1、導向性原則2、疏導原則3、尊重與嚴格要求相結合原則4、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5、因材施教。
8、貫徹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1、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標必須符合新時期的方針政策和總任務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現(xiàn)實性結合起來。
9、貫徹疏導原則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1、講明道理,疏導思想。2、因勢利導,循循善誘。3、以表揚激勵為主,堅持正面教育。
10、當代影響最大的德育模式有認知模式、體諒模式、社會模仿模式。道德教育的認知模式是當代德育理論中最為廣泛、占據(jù)主導地位的德育學說,它是瑞士學者皮亞杰提出的,而后由美國學者柯爾伯格進一步深化。
11、簡述我國學校德育改革的啟示?
答:第一,柯爾伯格對于道德判斷發(fā)展六個階段的界定未必合乎我們的國情,但研究方法和研究結果總的來說是可信的,可根據(jù)本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對柯爾伯 格的研究進行修正。第二、發(fā)展性原則在我國學校的知識教學中已經得到廣泛認可和應用,但在德育上還沒有更多的研究和展開。應基于學生的發(fā)展水平進行教育, 促進學生的逐步發(fā)展。第三、我國學校在系統(tǒng)地傳授道德知識方面頗有經驗,但在提高學生道德思維能力方面缺少行之有效的辦法。
12、當前我國中學德育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答:首先,我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為中學生了解世界、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條件,但某些腐朽沒落的生活方式對中學生的影響也不能 低估。其次、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和發(fā)展,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yè)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樣化,為中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廣闊的空 間,但一些消極腐敗的現(xiàn)象也給中學生的成長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內負面影響。再次,互聯(lián)網等新興媒體的快速發(fā)展,給中學生學習和娛樂開辟了新的渠道。但同時一 些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過網絡傳播,腐蝕中學生的心靈。
13、當前我國中學德育存在的問題是什么?
答:第一、中學教育中重智育、輕德育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德育為先的辦學思想末得到落實。第二、德育目標脫離實際且雜亂無序。第三,造詣內容與中學生的 思想實際、生活實際和發(fā)展需要脫節(jié)。第四、知與行分離,重視道德知識的灌輸,輕視實踐教育和道德行為的養(yǎng)成。第五、形式主義和簡單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 染力。
14、簡述我國中學德育改革的主要趨勢?
答:第一、落實德育工作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第二、確立符合中學生思想品德發(fā)展的德育目標。第三、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德育方式,改 進德育內容。第四、積極改進中學生思想品德教學方法和形式。第五、堅持知與行相統(tǒng)一,積極探索實踐教學和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社區(qū)服務的有效機制,建立科學 的學生思想品德行為綜合考評制度。第六、因地制宜開發(fā)德育工作。
第九章 班級管理
1、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1、班主任是班級教師集體的組織者和靈魂。為了充分發(fā)揮各科教師的作用,班主任就必須對各科教師進行協(xié)調以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效果。2、班主任 是學生集體的組織者、領導者和教育者。作為教育者,他不僅以自身力量和品格去教育學生、感化學生,還要創(chuàng)建班集體,創(chuàng)建一個能對成員產生教育影響的集體。 3、班主任是保證各種影響協(xié)調一致的協(xié)調員。班主任要協(xié)調學校、家庭和社會這三者間的關系,使之成為影響學生的合力。4、班主任是聯(lián)系班級與班級、班級與 學校的紐帶。
2、班級管理過程包括制定計劃、組織實施、評價總結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
3、如何確立班集體的奮斗目標?
答:班集體的奮斗目標是班集體前進的導向和動力,班集體的奮斗目標是班主任及班級相關人員根據(jù)教育目的、學校工作計劃和學生發(fā)展水平共同制訂的,班 集體經過努力而實現(xiàn)的預期發(fā)展結果。確定班級奮斗目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要將近期目標、中期目標和遠期目標結合起來;第二,要把“明天的快樂”和思想道 德教育結合起來;第三、要注意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與學生共同商量來確定班集體的發(fā)展目標;第四、班集體的奮斗目標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班集體的實際情 況。
4、為什么培養(yǎng)積極分子,形成良好的集體核心?
答:班級積極分子是開展班級活動的骨干力量,是班集體的核心,是班主任開展工作的有力助手。培養(yǎng)積極分子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班主任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積極分子。第二、班主任應把對積極分子的使用與培養(yǎng)結合起來。
5、如何形成良好的班風?
答:班風是一個班級在長期的活動和交往中形成的共同心理傾向和精神風貌。形成良好的班風的基本要求:第一、確立班風目標。有經驗的班主任在接手一個 新的班級后,總是根據(jù)班級的實際情況來確立班風建設的基本思路,而后組織學生集體討論,確立班級的班風目標。第二、培養(yǎng)正確輿論。班主任應通過各種形式, 使學生明確是非標準,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第三、強化行為訓練。班主任要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根據(jù)一定的規(guī)章制度,嚴格要求學生,常抓不懈,反復訓練。 第四、加強榜樣示范。班主任要抓好典型,樹立好榜樣。另外,班主任還應注意以身作則,以自身的言行來影響學生。
6、如何做好中等生的個別教育?
答:中等生的特點是:一是信心不足,二是表現(xiàn)欲不強。三是學習不成績穩(wěn)定。根據(jù)以上特點首先班主任要重視對中等生的教育,既要抓兩頭,也要抓中間, 努力使中間因素向積極的方面轉化,實現(xiàn)班級工作的良好循環(huán)。其次,根據(jù)中等生的不同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個別教育,對信心不足的學生重點是解決方法問題;對 表現(xiàn)欲不強的學生,重點是解決動力問題;對于成績不穩(wěn)定的學生重點是解決非智力因素問題。再次,給中等生創(chuàng)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7、如何做好后進生的個別教育?
答:后進生的典型特點 是求知欲不強,學習能力較低;自卑、復雜感強。根據(jù)其特點要做到:要關心熱愛與嚴格要求相結合;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習動機;善于發(fā)掘后進生身上的閃光點,增強其自信心和集體榮譽感;針對后進生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對癥下藥;對后進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第十章 教育科學研究
1、教育科學研究包括研究的構思與設計、研究的組織與實施、成果的分析與總結三個大環(huán)節(jié)。
2、教師進行教育科學研究的意義是什么?
答:1、教育科學研究是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和發(fā)展的有效途徑。2、教育科學研究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3、教育科學研究是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可靠保證。4、教育科學研究是繁榮教育科學、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科學理論體系的實踐基礎。
3、教育科學研究的特征是什么?
答:1、研究范圍的廣泛性。2、研究范圍的多元性。3、研究主體的多樣性。4、研究方式的人文性5、研究論證的復雜性。
4、教育科學研究要遵循的基本原則是什么?
答:1、客觀性原則 2、系統(tǒng)性原則。3、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4、教育性原則。
5、教育科學研究的組織實施包括研究條件的控制、操作定義的執(zhí)行、研究赦的監(jiān)控和調整、研究資料的收集和整理。
6、教育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個案法、比較法。
7、觀察法是研究者在自然條件下,通過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學儀器,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研究進行系統(tǒng)考察,從而獲取經驗事實的一種研究方法。觀察法是教育科學研究中廣泛使用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8、觀察法的主要優(yōu)點及局限?
答:觀察法的主要優(yōu)點是:可以在自然條件下了解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不妨礙被觀察者的日常學習、生活和正常發(fā)展;可以直接向被觀察者了解情況,獲得許多 可靠的第一手資料;可以對同一個觀察對象進行較長時間的跟蹤研究。其局限主要是:難以控制可能影響觀察對象的外部因素,觀察到的現(xiàn)象可能帶有有偶然性;
9、研究成果撰寫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研究成果的撰寫,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標題與內容的一致性,既不能大題小做,也不能小題大做。(2)觀點和材料的一致性,選擇典型,真實, 準確,新穎,生動的材,運用嚴密的邏輯論證,引出正確的結論。(3)正確處理借鑒吸收他人研究成果與自己獨立思考的關系。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借鑒吸收,盡 量體現(xiàn)出創(chuàng)新性。(4)語言文字精煉簡潔,表達準確完整。(5)條理清楚,結構嚴謹。
推薦:
教師編制考試輔導內部資料、內部測試題
教師招聘保過班,十余年年教學培訓經驗,帶你一起沖刺考點!

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