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p>
布雷多克( Bradock )1958年在此基礎上發(fā)展了“7W”模型,因此教育傳播過程又增加了以下兩個因素:
why 為什么 教學目的
where 在什么情況下 教學環(huán)境
這些要素自然也成為研究教學過程、解決教學問題的教學設計所關心和分析、考慮的重要因素。
其 次,傳播理論揭示出教學過程中各種要素之間的動態(tài)的相互聯系,并告之教學過程是一個復雜動態(tài)的傳播過程。 1960年貝爾洛(D.K.Berlo)在拉斯韋爾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的SMCR(Source-Message-Channel-Receiver)模 型,更為明確和形象地說明傳播的最終效果不是由傳播過程中某一部分決定的,而是由組成傳播過程的信息源、訊息、通道和受者四部分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共同決 定的,而傳播過程中每一組成部分又受其自身因素的制約。 從信息源(傳者)和信息接受者來看,至少有四個因素影響信息傳遞的效果:①傳播技能。傳者的表達、寫作技能,受者的聽、讀技能均會影響傳播效果;②態(tài)度。 包括傳者和受者對自我的態(tài)度,對所傳信息內容的態(tài)度,彼此間的態(tài)度等;③知識水平。傳者對所傳遞內容是否完全掌握,對傳播的方法、效果是否熟知,受者原有 知識水平是否能接受所傳遞的知識等都將影響最終的效果;④社會及文化背景。不同的社會階層及文化背景也影響傳播方法的選擇和對傳播內容的認識和理解。在從 訊息這個要素來看,也受訊息內容、訊息要素以及訊息處理、結構安排和編碼方式等各種要素的制約而影響最重的傳播效果。最后,從信息傳播的通道看,不同傳播 媒體的選擇以及他們與傳遞信息的匹配也會引起人們感官的不同刺激,從而影響傳播效果。教學設計正是在這一論點的基礎上把教學傳播過程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 為了保證教學效果的優(yōu)化,既注意每一組成部分(信源---教師;訊息----教學內容;通道--媒體;接受者---學生)極其復雜的制約因素,又對各組成 部分間的本質聯系給與關注,并運用系統(tǒng)方法在眾多因素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動態(tài)過程中探索真正導致教學傳播的效果的原因,而最終確定富有成效的設計方 案。
第三,傳播理論指出了教學過程的雙向性。SMCR傳播模型中已經加入了反饋,奧斯古德和施拉姆在1954年提出的 模型也強調了傳者與受者都是積極的主體,受者不僅接受信息、解釋信息、還對信息做出反應,傳播是一種雙向的互動過程。因此,新型的控制論傳播模型的核心是 在傳播過程中建立了反饋系統(tǒng)。教學信息的傳播同樣是經過教師和學生雙方的傳播行為來實現的,所以,教學過程的設計必須重視教與學兩方面的分析與安排,并充 分利用反饋信息,通過反饋環(huán)節(jié)隨時進行調控,以達到預期教學效果。目前關于教學傳播信息流的三向性(教學信息的傳遞與接收、學生反應信息的傳遞與接收和知 道結果的信息傳遞與接受)也是在雙向傳播理論的基礎上發(fā)展而提出來的。
第四,傳播過程要素構成教學設計過程的基本要素,其相應的領域如傳播內容分析、受眾分析、媒體分析、效果分析等研究成果也在不同程度為教學設計中的學習內容分析、學生分析、教學媒體分析選擇以及教學評價等環(huán)節(jié)所吸收。
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