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材料分析題

30.李老師是一位中學美術教師,他常常說:“美術課堂不僅要教會學生畫畫,還應該培養(yǎng)學生更多的能力。”有一次,在和學生聊天時,李老師聽說學生家里都有不少的閑置的廢舊衣物,棄之可惜,留之占地。于是,李老師組織了“變舊為新”創(chuàng)意大賽,號召大家收集家里無用的舊衣物,將其進行改造。這一活動吸引了很多學生和家長參與,有的學生將舊衣服改成符合時尚潮流又具有獨特魅力的新衣服;有的學生將舊衣物裁剪成布條、布塊,制作成燈籠、小布娃等布藝飾品……….學生們給舊衣物賦予了新的功能和價值,制作出繽紛多彩的作品。

在教學中,李老師經(jīng)常用繪圖技術進行視覺教學、聽音樂作品、古詩詞意境配畫等。他還帶學生去郊外寫生。每年市里舉辦美術展覽,他都帶學生去參觀,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用心體會。李老師的美術課成了學生追捧的熱門課,他個人也被評為學校最受學生喜愛的“十大明星老師”之一。

問題:

請結合材料,從教育觀的角度,評析李老師的教育行為。(14分)

【參考答案】

李老師的教育教學行為踐行了科學的素質教育觀。

第一,李老師的教育教學行為體現(xiàn)了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李老師在教授學生美術知識的同時,還積極組織變廢為寶等各項課余活動,拓展了學生視野和其它領域的知識,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第二,李老師的教育教學行為體現(xiàn)了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成長的教育。李老師在教學中能夠綜合運用各種教育教學技術手段,引導學生觀察體會,同時開展“變廢為新”等個性化教學活動,關注學生的個性成長。

第三,李老師的教育教學行為體現(xiàn)了素質教育是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李老師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第四,李老師的教育教學行為堅持以學習者為中心,鼓勵學生參與教學,創(chuàng)設智力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與主體意識,注重學生的思維訓練和實際動手能力。

31.剛參加工作,我就擔任高一(2)班的班主任。一個月過去了,我所帶的班自習課上基本沒有安靜的時刻,學生肆意串桌,嬉笑打鬧,紙飛機在教室內飛來飛去。我厲聲斥責,摔粉筆盒,還抓過幾個搗蛋頭罰站,讓他們寫檢查、打掃衛(wèi)生……辦法想了一個又一個,可見效甚微。隔壁楊老師班上卻總是靜悄悄的。我?guī)状螐乃麄儼嚅T前走過,都發(fā)現(xiàn)楊老師只是坐在講臺上看書,學生在安靜學習。

我納悶,楊老師有什么“魔法”讓學生如此安靜?我向他詢問管理學生的方法。她微笑著說:“我其實有點不負責任呢。他們嬉鬧的時候,我不說一句話,就在那里看書。慢慢地,他們也就安靜了。”她說得風輕云淡,可我知道,事情絕沒有這么簡單,看到我疑惑的樣子,楊老師換了一種方式跟我解釋:“我曾看過兩幅畫,都叫《安靜》。一幅畫的是一個湖,湖面平靜如鏡,湖中倒映著遠山和花草;另一幅畫的是激流直瀉的瀑布,旁邊有一棵小樹,小枝椏上有一個鳥巢,巢里一只可愛的小鳥正在酣睡。你覺得哪一幅畫更好呢?” 

我想了一下,回答說:“后者更好,通過直瀉瀑布與酣睡小鳥這一動一靜的細節(jié)對比,凸顯內心的靜然。 “對啊,”楊老師笑著說,他們不是都喜歡鬧嗎?那我就來個動靜對比,一個人安靜地看書。看我安安靜靜的,他們怎么好意思再嬉鬧呢?您知道嗎?有時候安靜要比喧鬧更有力量。”

我豁然開朗。

問題:

請結合材料,從教室職業(yè)道德的角度,評析楊老師的教育行為。(14分)

【參考答案】

材料中楊老師的教育行為符合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的相關要求,值得肯定。

首先,楊老師的行為體現(xiàn)了教書育人的道德規(guī)范。教書育人要求教師做到遵循教育規(guī)律,實施素質教育。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因材施教。材料中,楊老師針對學 生的管理紀律方面的做法符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利用動與靜對比的方式更容易引起學生注意,形成學生自律的品質。所以體現(xiàn)了教書育人的道德規(guī)范。

其次,楊老師的小額外體現(xiàn)了為人師表的道德規(guī)范。為人師表要求教師做到嚴于律己,以身作則,為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榜樣。楊老師自己在熱鬧的課堂上安靜的 看書,與學生的嬉笑打鬧形成鮮明對比。容易引起學生共鳴。向楊老師學習,符合為人師表的道德規(guī)范。最后,楊老師的行為體現(xiàn)了關愛學生的道德規(guī)范,關愛學 生,要求教師做到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做學生良師益友。

材料中,楊老師對于學生的嬉鬧行為能夠理解與尊重。而不是采取一味 地諷刺,挖苦歧視學生,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這樣的尊重與理解學生的理念體現(xiàn)了關愛學生的道德規(guī)范。綜上所訴,作為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充分了解與研究 學生,關愛與尊重學生。用自己的言行舉止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32.從最根本的意義上來說,文學是一項尋求認同的事業(yè)——作者通過寫作來尋求理解,尋覓知音,而讀者則通過閱讀,來發(fā)現(xiàn)作者并與他們建立認同。作家通過區(qū)分不同的讀者類型,針對特定的閱讀對象,使用相應的語言和敘事策略,為他們提供讀物,從而獲得讀者和市場的認同。但實際上,真正意義上的文學寫作,不僅考慮現(xiàn)實的讀者,同時也在向未來和可能的讀者尋求認同。

比如說,在文學出版、印刷、傳播很不發(fā)達的古代社會中,作家們的作品在當世的傳播受到極大的限制。對古代的作者而言,他們的寫作大多沒有任何商業(yè)報酬,也很少現(xiàn)實的讀者。正因為如此,他們只有對未來的讀者加以想象,才能獲得寫作的基本動力。所謂的“文章千古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而在現(xiàn)代社會中,很多作家的寫作也向未來敞開,當時不為人知,在后世卻成為一代經(jīng)典的作品,即便是在近現(xiàn)代文學史上也比比皆是。所以說,文學本身就具有某種“待訪”的性質:作家有點像是在茫茫大海上建立島嶼的人,而讀者則像是航海者和旅行者。作家之所以在孤寂中建立島嶼,當然是希望有一天能與他們的讀者相遇。

對于另一些作家來說,他們的目光也會投向過去。他們試圖與那些早已不在人世的文學先輩們進行對話。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是在與先驅者所確立的文學標準對話。當然,他們也是在跟自己內心的目標進行對話。每一個優(yōu)秀的作家,心中都有一個隱秘而清晰的目標。讀者和社會的認同、商業(yè)上的成功是一回事,而能否接近和達到這個目標, 則是另一回事。就中國文學而言,李白、杜甫、蘇軾、曹雪芹等人確立了古典文學的標準,而魯迅先生則代表了近現(xiàn)代以來中國文學和思想的新高度。也可以說,我們實際上面對著兩個偉大的傳統(tǒng)。我們置身于這兩個傳統(tǒng)之中,受到它們的護佑,分享它們的文學資源,向它們表達敬意,同時也在與它們進行對話,并嘗試著做出新的文學變革。因此,任何有價值的寫作,都是對傳統(tǒng)的某種回應,即便是對傳統(tǒng)的質疑和挑戰(zhàn),也是一種重要的回應。

所以,嚴格地來說,文學寫作中對讀者的想象,即是一種向現(xiàn)實和未來讀者尋求認同的過程,

同時也是對傳統(tǒng)的再確認過程,我認為,只有具備了過去,現(xiàn)實和未來開放性視野的創(chuàng)作,才稱得上是一種開放的寫作。

(摘編自格非《文學在讀者中尋求認同》)

問題:

(1)畫線句“文學是一項尋求認同的事業(yè)”中“認同”的含義是什么?請簡要概括。(4分)

(2)如何理解文末所言的“開放的寫作”?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10分)

【參考答案】

(1) 作者以“文學是一項尋求認同的事業(yè)”總領全文,其中“認同”是共同認可之意,在文中包含了以下幾層含義。?①作者要尋覓知音,得到現(xiàn)實讀者的認同。(1 分)②作者通過提供讀物獲得市場的認同。(1分)③作者在向未來和可能的讀者中尋求認同。④讀者通過閱讀建立與作者的認同。(1分)

解析:此題考察學生詞語含義理解能力以及篩選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四層含義,每層1分,共4分。

(2)文末的開放的寫作,在內涵上是與文首的文字的多層“認同”遙相呼應的。作者最后得出這一結論是在三個方面展開的。(1分) 首先,面對過去,寫作要對傳統(tǒng)再確認,要有“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揚棄精神。無論是繼承、質疑和挑戰(zhàn)都是對傳統(tǒng)的重要回應(3分)其次,面對現(xiàn)實,寫作 要有自己的目標受眾,滿足市場的需求,從而達到個人與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3分)最后,面對未來,“文章千古事”寫作的動力來源于對未來讀者的想象。永遠向 著未來開拓。(3分)

解析:此題考查考生句子理解的能力以及概括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共三層每層3分??偢爬ㄐ栽~語1分共10分。

三、作文

33.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一位著名演員在一次表演課上,對即將成為職業(yè)演員的學員們說:“上山的人永遠不要瞧不起下山的人,因為他們曾經(jīng)風光過;山上的人不要瞧不起山下的人,因為他們不定什么時候就會爬上來。” 

根據(jù)材料所引發(fā)的思考和感悟,寫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論說文。

要求

用規(guī)范的現(xiàn)代漢語寫作。角度自選,立意自定,標題自擬。

欣瑞教育推薦中學教師資格證筆試面試高清課程(隨報隨學,不限時間次數(shù)。免費試聽),點擊進入教師資格證考試真題匯總專題。

免費做題:點擊下載題庫APP(免費做題,免費視頻,最新資訊)

資料分享:點擊加QQ群561285085(定期上傳免費資料,分享經(jīng)驗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