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p>
一、單項選擇題
1.D【解析】在我國,早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就出現(xiàn)了“教”與“學”二字,“教學”一詞最早見于《書·商書·兌命》中的“學學半”(第一個”學”,音xiao,“教”的意思)。
2.A【解析】自《學記》中提出“教學相長”后,“教學”才有了“教與學”雙向活動的含義。
3.A【解析】題干闡述的是“教學”的含義。
4.C【解析】教學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包括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
5.C【解析】教學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根本目的。
6.D【解析】這體現(xiàn)了教學具有多種形態(tài),是共性與多樣性的統(tǒng)一的特點。
7.B【解析】教學能夠有目的、有計劃地將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傳授給學生,是實現(xiàn)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
8.A【解析】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學校教育工作必須堅持“教學為主,全面安排”的原則。上課是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
9.C【解析】教學的首要任務是使學生掌握系統(tǒng)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10.D【解析】“授之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這句話說明教學應重視發(fā)展學生自身的能力,強調“能力的重要性”。
11.C【解析】多重本質說認為,既然教學過程是多層次、多類型的,那么教學過程的本質也應該是多級別、多類型的,由此提出教學過程有認識論、心理學、生理學、倫理學和經濟學五個方面的本質。
12.D【解析】教學過程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其特殊性主要表現(xiàn)在認識的間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引導性、簡捷性。
13.B【解釋】這是認識發(fā)展說的理論觀點。
14.A【解釋】教學過程的主要矛盾是學生與其所學知識之間的矛盾(教師提出的教學任務同學生完成這些任務的需要、實際水平之間的矛盾)。
15.C【解析】書本知識是已知的,是他人的認識成果,學生通過學習書本知識去認識客觀世界,這體現(xiàn)了教學過程的間接性特點。
16.D【解析】學校教育活動是學生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要以間接經驗為主、直接經驗為輔,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
17.D【解析】以上全是教學過程的基本規(guī)律。
18.D【解析】學習間接經驗是學生認識客觀世界的基本途徑。
19.D【解析】知識為能力活動提供了廣闊的領域,只有具備了某方面的知識之后,才有可能去從事相應的思維活動。因此,掌握知識是發(fā)展能力的基礎。
20.C【解析】這句話說明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因此,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21.A【解析】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起著主體作用,這是教學取得成功的內因。
22.B【解析】赫爾巴特說“我想不到任何無教育的教學”,即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
23.A【解析】“④”應為“重視學生的情感生活”。
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