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p>
四、教學設計題(本大題共40分)
26、
問題(一):試總結乘法運算定律,并分別用字母表示。
問題(二):如指導中年段小學生學習上述內容,試擬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
問題(三):根據擬定的教學目標,設計例1、例2部分的教學流程。
答案與解析
1.D所謂經典條件反射,就是一種刺激替代過程,即由一個新的、中性的刺激替代了原先自然引發(fā)反應的無條件刺激,A、B、C三項均屬于經典條件反射。
2.D此題主要考查定量分析的前提。定量分析的前提包括數據資料的客觀性、數據資料的完整性和數據資料的有效性三方面。
3.D個體發(fā)展功能的發(fā)揮應注意兩個問題:(1)個體發(fā)展功能的發(fā)揮必須充分尊重學習個體的主體性,否則就會阻抑這一功能的正常發(fā)揮;(2)品德發(fā)展實質上是人的文明化或社會化。因此,通過必要的規(guī)范學習與價值學習,以形成一定的品德,乃是發(fā)揮個體發(fā)展功能的重要內容。
4.A我國中小學的考試制度主要由考查和考試兩個部分組成。 。
5.B根據一節(jié)課所完成的任務,課的類型一般可分為講授課和練習課。
6.C課堂氣氛是指在課堂群體中占優(yōu)勢的比較穩(wěn)定的情緒狀態(tài),其中包含了師生的心境、精神體驗、情緒波動、師生關系等。
7.D研究表明,中等強度的動機有利于解決問題。
8.D1905年,清朝政府宣布廢除科舉制度,興辦采用班級上課制的學校。
9.B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狀況進行自我評估,或者憑教師的平常觀察記錄或與學生的面談而進行的教學評價屬于形成性評價。
10.B國家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養(yǎng)目標制定的有關學校教育和教學工作的指導性 文件是課程計劃。
11.C德育過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借助于德育內容和方法,進行施教傳道和受教 修養(yǎng)的統(tǒng)一活動過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發(fā)展的過程,是個體 社會化與社會規(guī)范個體化的統(tǒng)一過程。
12.D此題主要考查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歷史發(fā)展。古希臘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亞里 士多德研究了科學認識的“歸納一演繹”程序及其遵循的方法,在形式邏輯之上建立了科學方法論。
13.C教育的生物起源說認為,教育活動不僅存在于人類社會,而且存在于動物界。教育的產生完全來自動物的本能,是種族發(fā)展的本能需要。
14.D標準化成就測驗的優(yōu)越性不包括公平性。
15.B正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負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產生阻礙作用。順向遷移是指先前學習對后繼學習產生的影響。逆向遷移是指后繼學習對先前學習產生的影響。題干中屬于逆向正遷移。
16.D《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3~4年級小學生的課內習作每學年1 6次左右。
17.C自主學習關注的是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是由學生自主而不是受他人支配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的重要含義就是主動學習,主動性是自主學習的主要品質。
18.B教師的領導風格對課堂管理有直接影響。
19.D德育的實施順序要依據個人特點和需求進行,因此,可視具體情況,采取切合實際的方法。
20.C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課程,要求把課程改革建立在腦科學研究、心理學研究和教育學研究的基礎之上,把學生的發(fā)展作為課程開發(fā)的著眼點和目標。
21【答案要點】概念:陶冶教育法是通過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境,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品德的方法。 基本要求:①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境;②與啟發(fā)、說服相結合;③引導學生參與情境的創(chuàng)設。
22【答案要點】(1)有助于教師把自己的經驗升華為理論;(2)有助于教師提升教育教學實踐的合理性; (3)教師通過反思可以縮短其專業(yè)化成長時間; (4)通過反思可以增強教師職業(yè)的幸福感和神圣感,形成高尚的師德。
23【答案要點】(1)確定班集體的發(fā)展目標;(2)建立班集體的核心隊伍; (3)建立班集體的正常秩序; (4)組織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 (5)培養(yǎng)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
24【答案要點】首先,對于好動的孩子,老師最需要的是愛心、關心和耐心。從生活上、思想上去教育孩子,從培養(yǎng)良好行為習慣入手,耐心糾正孩子的好動行為。其 次,糾正中要堅持鼓勵,積極強化,當孩子有一些自制行為的時候,當孩子能持續(xù)一定時間穩(wěn)定注意的時候,老師要及時肯定表揚,并循序漸進對孩子提出要求。再 次,讓孩子適當進行一些手腳協調、左右手協調、手腳與身體其他部位協調之類的活動,對糾正孩子好動行為有明顯的效果。
25【答案要點】基本態(tài)度:課堂確實需要紀律,但課堂氣氛更加重要。課堂紀律要有助于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氣氛,符合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特點,容納兒童的不同 個性。學生的動作與聲音(言為心聲)是學生成長的一部分,學校應適應學生的發(fā)展,允許學生比較自由地參與。動作和語言是兒童情緒、情感的伴隨物。在激烈的 討論中兒童可以表達自己內心的喜悅、憤怒、遺憾和沮喪。教師要與學生分享這種情感。
常規(guī)做法:不追求課堂的絕對安靜,保持稍微的喧鬧。 改變課堂的權威結構和主體定位,即由教師作為權威的主體和偏向于教師的權威結構向以學生為主體、師生民主平等的權力結構改變。
26問題(一): 1.乘法交換律:a×b=b×a 2.乘法結合律:(a×b)×c=a×(b×c) 3.乘法分配律:(a+b)× c=a×C+b×C a×(b+c)=a×b+a×C
問題(二):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意義,能運用運算定律使計算簡便。 (2)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發(fā)現歸納乘法交換律、結合律的全過程;學習“猜想一驗證”的科學思維 方式,提高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在探索運算定律的數學活動中,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和數學 結論的確定性。 2.教學重點 理解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會對一些算式進行簡便運算。
問題(三): 一、復習引入 1.在括號內填上合適的符號:32+56056+3289+72072+89 課件出示.a+b—b+a 2.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課件出示:12+39十28— 23+34+27一課件出示:(a+b)+c=a+(b+c)
二、探究新知
1.大膽猜想(學習乘法交換律) 師:同學們,運用加法運算定律可以幫助我們更加快速地計算,那么,我們前面學過的乘法,是不是也有運算定律呢?會不會也有交換律?猜想一下? 預設:學生可能根據乘法口訣或者加法交換律想到乘法也有交換律,舉例說明。(如:3×2—2×3)多找學生舉例并日板書出來。
2.驗證 分組計算:(課件出示)教師讀題:用計算器計算,在括號內填上合適的符號。學生分組計算: 645X 32( )32×645 203×46( )46X203 180×53( )53×180 (每個小組計算一組算式) 計算完后,分組匯報結果。你還能寫出幾組這樣的算式嗎? 師: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幾組算式,看看等號的左右兩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先在小組里說一說吧) 學生在小組內觀察討論,全班匯報。 明確:左右兩邊乘法算式的兩個乘數調換了順序,其結 果相同。 、 小結:你說得真好。這就是乘法交換律(課件出示:乘法交換律內容)誰能把這段話大聲朗讀一遍? 問:我們自己也能總結出定律了,真了不起。如果用a和b表示兩個因數,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換律嗎? 學生思考回答。教師板書:a×b=b×a 3.小組學習討論乘法結合律 師:同學們,通過大家的猜想驗證,我們總結出乘法有交換律,很了不起。那么乘法還會不會有結合律?我們先來看這幅圖。 出示課件:主題圖,學生看圖。 學生觀察這幅圖,你發(fā)現什么數學信息?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師:你們能算一算一共要澆多少桶水嗎? 自主計算,全班交流。 預設:如果學生只列出了一種算式,教師加以引導。隨著學生的回答,教師整理出兩種算法:(25×5)×2—25×(5×2) 學生觀察這兩個算式,看看等號左右兩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注意指導學生把話說完整) 小結:三個數相乘,先算前兩個數和先算后兩個數,積卻沒有發(fā)生改變。
再找兩組算式來試一試。
(1)(36×4)×25 36×(4×25) (2)(28×5)×6 28X(5×6) 學生分組計算。(每一組算式分兩組做)小組里先交流交流。 隨著匯報課件出示:三個數相乘,先乘前兩個數或先乘后兩個數,積不變。這就是乘法結合律。(課件出示定律內容) 提問:如果用a、b、c表示三個數,上面的規(guī)律用字母怎樣表示? 師:板書(a×b)X C--aX(bX c)
三、闖關練習
第一關:把相等的兩個算式用線連起來。 ‘ 18×36 aX(25×c) 95X a 36×18 (45X2)X 5 aX 95 (aX c)×25 45×(2×5) 第二關:根據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在( )里填上合適的數。 215×( )=32×( ) (7×125)×8=( )×( × ) 47×x=z×( ) (m× 25)×n=m×( × ) 第三關:怎樣算簡便就怎樣算。 50× 26×40 125×5×6 25×130×4 50×73× 2
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