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
二、簡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10分,共30分)
21 .簡述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解析】
馬斯洛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由需要引起,需要系統(tǒng)由低級到高級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審美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共七個層次。其中,前四個層次屬于匱乏性需要,后三個層次屬于成長性需要。
一般情況下,當某種低層次的需要得到部分滿足后,就會向高層次的需要發(fā)展。同一時期,一個人可能有多種需要,但每一時期總有一種需要占支配地位,對行為起決定作用。任何—種需要都不會因為更高層次需要的發(fā)展而消失。高層次的需要發(fā)展后,低層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對行為影響的程度大大減小。
22.兒童身心發(fā)展個別差異性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解析】
從群體的角度看,首先表現(xiàn)為男女性別的差異。它不僅是自然性上的差異,還包括由性別帶來的生理機能和社會地位、角色、交往群體的差別。其次,個別差異表現(xiàn)在身心的所有構成方面。其中有些是發(fā)展水平的差異,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現(xiàn)方式上的差異。
23.簡述《小學教師專業(yè)標注(試行)》中“學生為本”。
【解析】
尊重小學生權益,以小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和發(fā)揮小學生的主動性;遵循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和教育教學規(guī)律,提供適合的教育,促進小學生生動活潑學習和健康快樂成長。
三、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20分,共40分)閱讀材料,并回答問題。
24.材料:
唐老師布置學生回家用泥巴做手工,要求留意制作的過程和感受,給作文積累素材。誰知不久,小強爸爸氣勢洶洶地來到辦公室,對唐老師大吼:“老師,為啥娃兒回家作業(yè)不做,就玩泥巴?”唐老師沒有生氣,和顏悅色地對家長說:“您的心情我理解,但我先讀—篇作文給您聽,可以嗎?”于是,唐老師就把小強在作文課上寫的作文讀了一遍,大致內容是:周末,他用泥巴好不容易制成了一輛“新型坦克”,很是得意,不料老爸一見,就將他的“成果”狠狠地摔個粉碎,還罵自己不務正業(yè),他非常難過......
讀罷文章,唐老師給家長講明為什么要安排孩子回家做這樣的作業(yè)。家長聽后連聲道歉,說:“是我不對,我還以為您就是讓學生玩呢”
問題:
(1)評析唐老師與家長溝通的做法。(10分)
【解析】
唐老師與家長溝通的做法秉承了正確的家校溝通理念,值得肯定。
首先,這種做法體現(xiàn)了教師與家長的平等地位。家長和教師都是能夠對學生施加教育影響的教育主體。在對學生的教育中具有平等的教育地位。案例中的唐老師在面對家長的質疑時,能夠擺正心態(tài),以平和心態(tài)去對待家長,體現(xiàn)了民主平等的地位。
這種做法具有很強的教育性。教師具有專業(yè)的教育理念、知識和能力,相較于家長而言,具備更好的教育效果。案例中的唐老師針對學生的特殊情況做出了個別、深入細致的指導,不僅有助于學生成長,還能轉變學生家長的觀念和認識,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試述家校合作應遵循的基本要求。(10分)
【解析】
家校合作中應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第一,教育性。家校合作應使學生、家長和教師都能夠得到教育意義。
第二,發(fā)展性。家校合作應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目的。
第三,針對性。家校合作應該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第四,有效性。家校合作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發(fā)展,最終必須耍完成預定目標。
25.材料:
楊老師在數(shù)學“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時,設計了這樣的教學導入:
同學們,在學習新內容之前,我先給大家講個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歡吃猴王做的餅。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塊大小一樣的餅分給小猴子們吃。它先把第一塊餅平均切成四塊,分給甲猴一塊。乙猴見到說:“太少了,我要兩塊。”猴王就把第二塊餅平均切成八塊,分給乙猴兩塊。丙猴更貪吃,它搶著說:“我要三塊,我要三塊。”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塊餅平均切成十二塊,分給了丙猴三塊。老師想問問同學們,是不是最貪吃的丙猴分得最多呢?猴王為什么要這么切呢?學習了“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你就清楚了。
問題:
(1)評價楊老師所設計的教學導入環(huán)節(jié)。(10分)
【解析】
楊老師通過故事導入法引導課程,符合小學生的特點,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與興趣。材料中楊老師采取的導入方式是故事導入法,所謂故事導入法是指教師通過生動形象地講述故事或事例來感染學生,從而順利、生動地導入新課。本節(jié)課是數(shù)學課,若直接講解分數(shù)的理論知識,不僅學生難以理解,也容易打擊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積極性,而楊老師通過給猴子分餅的故事引導出課題,不僅能夠吸引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同時也能使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與生活是緊密聯(lián)系在—起的。
(2)小學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常用的導入方式有哪些?(10分)
【解析】
導入方式有很多,常用的有:
①直接導入是教師直接闡明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目標和要求的導入方法。直接導入是最簡單和最常用的—種導入方法。
②教師在課前根據(jù)課文內容準備一些實物.給學生提供感性認識和思維的依據(jù),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師生雙方都有話可談。
③情景導入是指教師在上課時利用現(xiàn)有的綜合媒體如幻燈、錄音、課件、視頻或圖片等,帶學生入情入境,引起學生的共鳴。
④提問導入是指教師通過提出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激起學生的思維,引出新的教學內容的導入方法。
⑤復習導入是指教師通過帶領學生復習原有知識內容中與新知識相聯(lián)系的有關內容,提出符合學生知識水平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小測驗等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作為新舊知識聯(lián)系的支點,導入新課。
⑥懸念導入是指在導入新課時,提出大多數(shù)學生看起來與本課教學內容無大關系,實則聯(lián)系緊密的典型問題,并能迅速激發(fā)學生思維的方法。
⑦故事導入是指教師通過生動形象地講述故事或事例來感染學生,從而順利、生動地導入新課。
⑧游戲導入是指教師精心設計一些知識性、趣味性強的游戲,使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學習情境的導入方法。
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