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p>

2022年上教資筆試教育知識與能力答案(中學)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1小題,每小題2分,共42分)

1.我國第一位系統(tǒng)傳播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并出版《新教育大綱》的教育理論家是(  )。

A.楊賢江

B.陶行知

D.李大釗

C.黃炎培

【答案】A

【解析】楊賢江(化名李浩吾)的《新教育大綱》是我國第一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教育學著作。

2.1762年,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發(fā)表的系統(tǒng)闡述其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著作是(  )。

A.《巨人傳》

B.《理想國》

C.《太陽城》

D.《愛彌兒》

【答案】D

【解析】盧梭在其代表作《愛彌兒》中提倡自然主義教育思想,認為教育的任務應該使兒童“歸于自然”。

3.有的人在逆境中奮起,有的人在逆境中消沉;有的人在順境中如魚得水;有的人在順境中卻虛度光陰。這種現(xiàn)象說明(  )。

A.順境有利于人的發(fā)展

B.環(huán)境好壞決定人的發(fā)展

C.逆境有利于人的發(fā)展

D.人對環(huán)境影響有能動性

【答案】D

【解析】人在接受環(huán)境影響和作用時,也不是消極的、被動的,而是具有能動性的。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能夠戰(zhàn)勝不利的環(huán)境,為自己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相反,則會錯失良機,失去發(fā)展的可能。

4.教師以自身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為研究對象,旨在改進教育實踐,而不在于理論構建的研究屬于(  )。

A.實驗研究

B.行動研究

C.調查研究

D.個案研究

【答案】B

【解析】教育行動研究,亦稱“教師行動研究”,是指教師在現(xiàn)實教育教學情境中自主進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決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實際問題為主要目的,強調研究與活動一體化,使教師從工作過程中學習、思考、嘗試和解決問題。

5.“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經濟,教育已經成為經濟發(fā)展的杠桿”,這說明教育具有(  )。

A.科學性

B.階段性

C.生產性

D.獨立性

【答案】C

【解析】教育的生產性是指現(xiàn)代教育與人類的物質生產結合越來越緊密,與生產領域發(fā)生密切的、多樣化的關系,生產的發(fā)展也對教育系統(tǒng)提出新的要求。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經濟。教育的消費是明顯的消費,潛在的生產;是有限的消費,擴大的生產;是今日的消費,明日的生產教育已成為經濟發(fā)展的標桿。

6.“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發(fā)展的成熟機制”抓住發(fā)展的關鍵時期,不失時機的采取有效措施,卓有成效地促進學生發(fā)展,這反映了人的身心發(fā)具有(  )。

A.順序性

B.穩(wěn)定性

C.不平衡性

D.個別差異性

【答案】C

【解析】個體身心發(fā)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遵循兒童身心發(fā)展的不均衡性,要適時而教,即要在兒童發(fā)展的關鍵期或最佳期及時的進行教育。

7.《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guī)定:“國家實施九年義務教育”,要求“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義務教育的基本特征(  )。

A.強制性、普及性、免費性

B.強制性、基礎性、普及性

C.基礎性、普及性、免費性

D.基礎性、強制性、免費性

【答案】A

【解析】義務教育是依據(jù)法律規(guī)定,適齡兒童和少年必須接受的,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義務教育是強迫教育,具有強制性、免費性、普及性。

8.目前,我國中學實行的課程管理體制是(  )。

A.國家統(tǒng)一管理

B.地方與學校共同管理

C.學校自主管理

D.國家,地方與學校三級共同管理

【答案】D

【解析】課程改革要求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9.由教育家洛扎諾夫創(chuàng)立,注重強化聯(lián)想,堅持理智與情感、有意識與無意識的結合,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有效地接收更多信息的教學方法是(  )。

A.范例教學

B.發(fā)現(xiàn)學習

C.暗示教學

D.非制導教學

【答案】C

【解析】暗示教學是運用心理暗示的方法,使學生產生共鳴,激發(fā)其潛在的心理能量,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改善學習效果的方法。20世紀60年代中期,由保加利亞心理學、醫(yī)學博士洛扎諾夫所創(chuàng)立。

10.把兩個或兩個以上年級的學生編在一個年級,在一節(jié)課內由一位教師對學生進行直接教學與布置、完成作業(yè)輪流交替的教學組織形式是(  )。

A.合作學習

B.復式學習

C.小班教學

D.分層教學

【答案】B

【解析】復式教學是班級授課制的特殊形式,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年級的學生編在一個教室里,由一位教師分別用不同的教材,在一節(jié)課里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教學的一種特殊組織形式。

11.在學習文化建設中,讓學校里的每一面墻壁都開口說話,這體現(xiàn)的德育方法是(  )。

B.實際鍛煉法

A.說服教育法

C.情感陶冶法

D.自我修養(yǎng)法

【答案】C

【解析】情感陶冶法是教師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感染和熏陶學生的方法。情感陶冶主要是運用以境染情、以境觸情、以境陶情的原理對受教育者進行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受教育者在認識上和情感上逐漸完善。“讓學校里的每一面墻壁都開口說話”強調的是學校環(huán)境對學生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12.李紅看到王強經常幫助同學而受老師的表揚,因此她也愿意幫助同學,這種現(xiàn)象主要體現(xiàn)了哪種強化方式(  )。

A.負向強化

B.間隔強化

C.自我強化

D.代替強化

【答案】D

【解析】替代性強化是指觀察者因看到榜樣的行為被強化而受到強化。王強被老師表揚對李紅來說就是一種替代性強化。

13.劉杰學過物理平衡的概念,促進了他對化學平衡概念的理解。這種遷移屬于(  )。

A.負向遷移

B.順向遷移

C.垂直遷移

D.逆向遷移

【答案】B。本題是順向正遷移。

【解析】順向遷移是指先前學習對后繼學習的影響。之前學過的物理平衡對后續(xù)學習的化學平衡產生的影響就是順向遷移。

14.郭老師上課時,邊講課、邊板書、邊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這反映了哪種注意品質(  )。

A.注意的穩(wěn)定

B.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轉移

C.注意的范圍

【答案】B.注意的分配

【解析】注意的分配是在同一時間內把注意力集中于兩種或兩種以上對象或活動上的特性。邊講課、邊板書、邊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即同時將注意分配在不同的活動,屬于注意的分配。

15.進入初中后,趙東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時常無故的興奮不已,轉而又哀傷憂愁,這反應了青少年情緒發(fā)展具有(  )。

A.彌散性

B.閉鎖性

C.波動性

D.感染性

【答案】C.波動性

【解析】青少年情緒不僅興奮性高,而且波動性大,具體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青少年往往會因一時成功,欣喜若狂、激動不已,又會因一點挫折,垂頭喪氣、懊惱不已,表現(xiàn)為情緒在兩極間的明顯跌宕。二是青少年還常出現(xiàn)莫明其妙的情緒波動、交替。

16.李玲遇事常拿不定主意,錯失良機。這主要反映了她意志品質的那一特點(  )。

A.果斷性

B.獨立性

C.堅韌性

D.自制性

【答案】A.果斷性

【解析】意志的果斷性是指一個人是否善于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決定和執(zhí)行決定方面的意志品質。與果斷性相反的意志品質是優(yōu)柔寡斷和草率決定。優(yōu)柔寡斷的人遇事猶豫不決,患得患失,顧慮重重;在認識上分不清輕重緩急,思想斗爭時間過長,即使執(zhí)行決定也是三心二意。草率的人則相反,在沒有辨明是非之前,不負責任地做出決斷,憑一時沖動,不考慮主、客觀條件和行動的后果。優(yōu)柔寡斷和草率決定都是意志薄弱的表現(xiàn)。

17.廖老師在心理輔導課上經常使用文具等物品作為獎勵替代物的改變學生的行為,這種做法屬于(  )。

A.認真法

B.代幣法

C.脫敏法

D.消退法

【答案】B.代幣法

【解析】代幣是一種象征性強化物。籌碼、小紅星、蓋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幣等都可作為代幣。當學生做出所期待的良好行為后,教師發(fā)給數(shù)量相當?shù)拇鷰抛鳛閺娀铩W生用代幣可以兌換有實際價值的獎勵物或活動。

18.陳亮一想到明天要在課堂上就坐立不安,感到心跳加快,臉紅,出冷汗。這種表現(xiàn)屬于(  )。

A.抑郁

B.妄想

C.強迫

D.焦慮

【答案】D.焦慮

【解析】焦慮癥是個體不能達成目標或不能克服困難的威脅,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或使失敗感和內疚感增加,形成一種緊張不安,帶有恐懼的情緒狀態(tài)。焦慮癥表現(xiàn)為緊張不安,憂心忡忡,集中注意困難,極端敏感,對輕微刺激作過度反應,難以作決定。在軀體癥狀方面,心跳加快、過度出汗、肌肉持續(xù)性緊張、尿頻尿急、睡眠障礙等不適反應。

19.鄭老師通過讓全班同學觀看“某中學生為了減輕媽媽的辛勞,時常為加班晚歸的媽媽做好飯的視頻”,讓學生學會孝敬長輩,這種品德修養(yǎng)方式屬于(  )。

A.樹立榜樣

B.有效說服

C.群體約定

D.價值辨析

【答案】A.樹立榜樣

【解析】榜樣示范法是用榜樣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為、優(yōu)異成就來影響學生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的方法。用來示范的榜樣主要有家長和教師、同學、英雄人物、革命領袖、歷史偉人和文藝形象。題目中視頻中的某中學生就是老師樹立的榜樣。

20.語文課上,張老師非常注重營造寬松的氣憤,鼓勵每個學生自由表達,并建設性地吸引學生地觀點以幫助和指導學生。這種課堂管理方式屬于(  )。

A.民主式

B.權威式

C.放任式

D.專制式

【答案】A.民主式

【解析】采用民主型領導方式的班主任比較善于傾聽學生的意見,不以直接的方式管理班級,而是以間接的方式引導學生。

21.決定一位教師能否成功地扮演教師角色的首要條件是(  )。

A.角色意志

B.角色體驗

D.角色期待

C.角色認知

【答案】C.角色認知

【解析】角色認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對角色的社會地位、作用及行為規(guī)范的認識和對與社會的其他角色的關系的認識。角色認知是角色扮演的先決條件,一個人能否成功地扮演某種角色,取決于他對這一角色的認知程度。

二、辨析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8分,共32分)

22.教育必然促進社會的發(fā)展。

【答案】本題說法錯誤。

按教育作用的性質劃分,教育包括正向功能與負向功能。教育的正向功能(積極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會進步和個體發(fā)展的積極影響和作用;教育的負向功能(消極功能))指阻礙社會進步和個體發(fā)展的消極影響和作用。

因此教育對社會發(fā)展的作用不總是積極的,題干說法錯誤。

23.學生在學校學習的主要是間接經驗。

【參考答案】題干說法是正確的。

間接經驗就是指他人的認識成果,主要指人類在長期過程中積累并整理而成的書本知識,此外還包括以各種現(xiàn)代技術形式表現(xiàn)的知識與信息。直接經驗就是學生通過親自活動,探索獲得的經驗。教學中學生主要是學習間接經驗,并且是間接地去體驗。但是學生學習間接經驗要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教學中要堅持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統(tǒng)一。

綜上,題干的說法是正確的。

24.機動強度與學習效果成正比。

【參考答案】本題說法錯誤。

總體上說,一般情況下,學習動機和學習效果的關系是一致的。學習動機越強,學習效果越佳。但是對于具體的活動,根據(jù)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在學習較復雜的問題時,動機強度的最佳水平點會低些;在學習任務比較簡單時,動機強度的最佳水平點會高些。

因此題干說法錯誤,學習強度和學習效果并不是成正比關系。

25.情緒與認知是互不影響的。

【答案】本題說法錯誤。

心理過程包括認知過程,情緒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tài)度體驗及響應的行為反應。認知過程是獲得知識、應用知識或信息加工過程。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過程。認知過程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等。認知過程認知過程是情緒產生的前提與基礎。情緒對人的認識產生動力或阻力性作用。

因此情緒和認知是相互影響的,題干的說法是錯誤的。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10分,共40分)

26.簡述制約課程內容選擇的因素。

【答案】影響課程內容選擇的因素包括:

(1)社會需求。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生產力發(fā)展水平、文化等。

(2)學科知識水平。學科體系的完整性、知識結構的內在邏輯性。。

(3)學習者身心發(fā)展特點。受教育者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

(4)課程理論。建立在不同的教育理論基礎上的課程論。

27.簡述貫徹啟發(fā)性教學原則的基本要求。

【答案】啟發(fā)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該原則的貫徹要求如下:

第一,明確學習的目的,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第二,教師的講授應該強調重點、難點、關鍵點;

第三,設置情境問題,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第四,讓學生動手,培養(yǎng)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五,發(fā)揚教學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28.簡述皮亞杰認知發(fā)展階段論。

【參考答案】皮亞杰兒童認知發(fā)展階段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感知運動階段(0-2歲),其主要的思維特點:“客體永久性”。

第二,前運算階段(2-7歲),其主要的思維特點:泛靈論、自我中心、思維不可逆、缺乏守恒性等等。

第三,具體運算階段(7-11 歲),其主要的思維特點:去自我中心性、守恒、可逆性等等。

第四,形式運算階段(11、12歲以上),其主要的思維特點:抽象邏輯思維、進行假設—演繹推理、類比推理、可逆與補償、思維的靈活性等等。

29.簡述教師自我促進心理健康的教育方法。

【參考答案】教師自我促進心理健康的教育方法如下:

第一,樹立正確的自我概念。客觀評價自己,合理要求自己,同時能接納并理解別人的錯誤和缺點。

第二,掌握自我調節(jié)策略。教師一方面可以從認識上分析造成不良情緒的原因,看自己的反應是否合理、適度;另一方面可以控制可能發(fā)生的沖動行為,采取合理手段疏導情緒。

第三,加強鍛煉,保持健康。教師要妥善安排時間,加強身體鍛煉,合理分配精力,科學安排工作。

四、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8分,共36分)

30.材料:在我擔任初二(5)班班主任的時候,有次家校聯(lián)系日,一位家長帶著孩子到我的辦公室找我談話。期間,家長不停數(shù)落孩子,把孩子說得一無是處,孩子一直低著頭。由于我在班上對這個學生也比較關注,盡管他成績靠后,但是有一些長處,所以待家長說完后,我馬上說道∶這孩子最近在學校表現(xiàn)應還不錯,學習的勁頭也有,也能認真聽課,我想以后成績肯是會有進步的"。說完,那孩子抬起頭來,看了看我,他的眼睛里含著淚水……

在那以前,我很少正面表揚過他。這個孩子平時挺踏實。樂于幫助同學,也有一定上進心。經過這次當著家長面表揚他,學習積極性更高了。學習成績提高到了班級的中上游。所以,無論是怎樣的學生,都還是個孩子,需要鼓勵和幫助,必要的時候夸一夸學生,能給他們打不少氣。為學習增加動力。

問題∶

(1)結合材料分析這位老師的做法貫徹哪一德育原則

(2)闡述貫徹該德育原則的基本要求。

【參考答案】

第一,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原則。該原則是指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發(fā)揚學生自身的積極因素,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克服消極因素。材料中家長眼中的孩子是一無是處的,但是在老師眼中盡管該生成績靠后,但是其身上也存在一些優(yōu)點,如有學習勁頭,認真聽課,樂于助人等等,因此老師當著家長的面表揚了該生的積極方面,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學習信心,從而促進了成績的提升。

第二,貫徹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原則的基本要求如下∶

(1)要“一分為二”看待學生,全面分析,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優(yōu)點和不足。材料中老師并沒有和家長的立場一致,全盤否定學生,而是既看到了學生成績靠后的一面,又注意到了其擁有的優(yōu)點,做到了辯證地看待學生。

(2)教育者要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條件,將學生思想中的消極因素轉化為積極因素。材料中老師針對該生樂于幫助同學,也有一定上進心的優(yōu)點,有意識地在其家長面表揚他,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致使他的學習成績提高到了班級的中上游。

(3)教育者要提高學生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能力,啟發(fā)他們自覺思考,克服缺點,發(fā)揚優(yōu)點因勢利導。材料中老師認為無論是怎樣的學生,都還是個孩子,需要鼓勵和幫助,必要的時候夸一夸學生,能給他們打不少氣,為學習增加動力,老師的這種做法充分提高了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強了其自我教育能力,從而使他們克服缺點,發(fā)揚優(yōu)點。

31.材料∶王老師是一名新入職的高中數(shù)學教師,剛剛上了一周多課,就發(fā)現(xiàn)班上學生對她的課不感興趣,有些學生上課“開小差”,有些學生一臉困意。她原以為是這些學生對學習不積極,經深入解,發(fā)現(xiàn)她講的知識很多學生都已經在課下學習中掌握了,所以對自己目前講的教學內容感到太容易,覺得無聊。于是王老師大幅提升了課堂教學內容和家庭作業(yè)的程度,以為這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結果這回學生們卻反映上課聽不懂,作業(yè)不會做。王老師苦思冥想,為什么自己教學效果不好?

隨后她向教學經驗豐富的張老師請教,如何才能把握教學內容的難度,張老師跟王老師說:“你要讓學生,跳一跳,摘個桃。”

問題:

(1)請用維果斯基的理論,分析王老師的教學存在什么問題?

(2)結合案例,指出如何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參考答案】

第一,王老師的教學存在的問題是沒有遵循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指出兒童發(fā)展的兩種水平∶一種是已經達到的發(fā)展水平,表現(xiàn)為個體能夠獨立解決問題的現(xiàn)有水平;另一種是兒童可能達到的發(fā)展水平,表現(xiàn)為兒童在指導下借助成人的幫助所能達到解決問題的水平與在獨立活動中所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維果斯基提出教學應該走在發(fā)展的前邊。其意義在于:指導者不應只看到兒童今天已達到的發(fā)展水平,還應看到仍處于形成

的狀態(tài)。所以,維果斯基強調教學不能只適應發(fā)展的現(xiàn)有水平,還應適應最近發(fā)展區(qū)。材料中的王老師,在沒有了解到學生的認知水平的前提下,選擇了內容簡單的教學內容進行授課,導致學生覺得教學內容“太容易,太過無聊”;而后又在沒有深入調查研究的前提下,毫無理由的將教學內容和家庭作業(yè)的難度“大幅提升”,又導致了學生上課聽不懂,作業(yè)不會做的結果。教學沒有適應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第二,要讓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可以從以前幾個方面做起:

①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和知識水平,個體身心發(fā)展具有階段性,階段性要求教學要有針對性。材料中,王老師作為一個新手老師,沒有先了解學生己有的知識水平。

②教學要遵循量力性原則。量力性原則是指教學內容、方法、分量和進度要適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使他們能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難度,需要他們經過努力才能掌握,以促進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材料中,王老師設置的難度超過學生的能力范圍。

③采用支架式教學。為了促進教學的發(fā)展,應該學生試圖解決超出當前知識水平時給予支持和指導。在材料里,王老師在學生掌握不了時并沒有給學生提供指導。

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