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p>
孔子,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思想影響中國兩千年之久??鬃邮侵袊幕南笳?,被譽為“至圣先師”,他一生獻身教育,他的主要貢獻和對后世的影響也主要在教育方面。在考試中,也會以客觀題的形式考查和孔子有關的內容,我們就一起來梳理一下和孔子有關的知識點。
一、《論語》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教育思想、道德觀念等,其中核心思想是“仁”、“禮”,“仁”為道德規(guī)范,君子所要具備的道德品性和個人修養(yǎng),“禮”為道德準則,是人們內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
二、教育作用
1.社會功能
孔子提出了庶、富、教。庶指的是充足的人口和勞動力,富指的是發(fā)達的經濟,教就是指教育,所以在孔子看來,治理國家需要充足的人口,并且讓百姓過上富裕的日子,然后對百姓進一步進行教育。
2.個體功能
孔子提出了人性說,分別是:“生而知之者”為上智、“學而知之者”為中人、“困而不學者”為下愚,孔子認為“上智”和“下愚”不需要教,教育的作用要改變和培養(yǎng)“中人”,他說:“性相近,習相遠。”所以,孔子重視教育對個人發(fā)展所起的作用。
基于此點,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的主張,他認為每個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孔子曾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悔焉。”所以孔子的學生有很多,來自各個地方,據傳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可見其在當時的影響力。“有教無類”打破了當時奴隸主貴族控制教育的局面,讓平民也能夠接受教育,適應了社會的發(fā)展需要,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三、教育目的及內容
1.教育目的
“學而優(yōu)則仕”,學習是能夠做官的途徑,培養(yǎng)官員是教育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學業(yè)優(yōu)異是做官的重要條件。
2.教育內容
《論語》中“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老師以文化、言行、忠誠、誠信教育學生?!对姟?、《書》、《禮》、《樂》、《易》、《春秋》的內容也是孔子主要的教育內容。
四、教育方法
1.啟發(fā)誘導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2.因材施教
聞斯行諸的典故:子路和冉有同樣問“聞斯行諸”,孔子卻作了不同的回答。子路性急,做事有時輕率,所以孔子要他在聽到一件該做的事時最好向父兄請教后才去做。而冉有性格謙退,遇事有時畏縮,所以孔子要他在聽到一件該做的事后立刻去做。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3.溫故知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4.學思行結合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力行近乎仁。”
以上內容就是和孔子有關的知識,需要大家能夠準確掌握,能夠將每一句話對應正確的教育方法,這樣的話,即使出現了這部分知識,我們也可以輕松拿到分。
【多選題】孔子的主要教育主張包括( )。
A.有教無類 B.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C.教學相長 D.兼愛
【答案】AB。解析:本題考查孔子的教育主張。包括:(1)教育內容:文(六經)行忠信。(2)教學方法:啟發(fā)誘導;因材施教;溫故知新;學思行結合。(3)教育對象:有教無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體現的是啟發(fā)誘導的教學方法。A、B兩項正確。
C項:“教學相長”出自《學記》。與題干不符,排除。
D項:墨子提倡的教育作用為兼愛、非攻。與題干不符,排除。
綜上所述,排除選項CD,故正確答案為AB。
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