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p>
一、基本觀點
從個體本能需要出發(fā),強調教育要服從人的成長規(guī)律和滿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對個人的價值;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自然人”,發(fā)展人的個性,增進人的價值,促使個人自我實現(xiàn)。
關鍵詞:個人價值,個人需要
二、代表人物
永恒主義者赫欽斯——一個公民或一個國民的職能,在不同社會之間可能各不相同,但是作為人的職能,在每一個時代和每一個社會都是一樣的,教育制度的目的就是提高作為人的人。”
馬利坦——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最廣泛的意義上就是“塑造人”,或者更確切地說,幫助兒童成為充分成型和完善發(fā)展的人。其他目的如傳遞特定文明區(qū)域的文化遺產,為參與社會生活和成為優(yōu)良的公民做好準備,以及履行整個社會的特定職能,完成家庭責任和謀生所需要的精神準備,乃是一些推論,它們是重要的,但屬于第二位的目的。
盧梭——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變壞了。因此,兒童的教育要遠離腐化的上層社會生活,遠離充滿罪惡的城市,主張把兒童帶到鄉(xiāng)村大自然的淳樸環(huán)境中,把他們從社會的不良影響下挽救出來,在教育中保護兒童善良的天性。
裴斯泰洛齊——教育目的就在于全面和諧地發(fā)展人的一切天賦力量和才能,使人的各項能力得到自然的進步與均衡的發(fā)展。
福祿貝爾——強調兒童主動吸取并在社會中自我表現(xiàn),自我發(fā)展,教育提供外部條件接觸對學生身體和心靈的束縛。
羅杰斯——人本主義代表人物,主張學習者中心,以人為本。
帕克——受夸美紐斯、福祿貝爾等人重視兒童活動與經驗的影響,逐漸形成了他的教育思想,成為美國進步教育運動的倡導人之一,提出了昆西教學法。帕克吸取了裴斯泰洛齊、福祿培爾等教育家的某些觀點,提出了一條基本原則:“教育要使學校適應兒童,而不是使兒童適應學校。”他認為一切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人,即人的身體、思想和靈魂的和諧發(fā)展。
孟子——主張培養(yǎng)明人倫的君子,但他最為欣賞的是有天地浩然正氣的大丈夫,更注重內在修養(yǎng),“仁義禮智信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更注重內發(fā)的思想品格,將外在的社會要求轉化為一種內在精神的自我修養(yǎng)。更多真題及資料請加小編微信66746005領取
愛倫·凱——批判教育工作中不顧年齡特征,強迫兒童屈從于成人的意志,限制兒童興趣和活動等弊病;宣傳資產階級的自由教育,主張按照盧梭的自然教育原則改革教育,培養(yǎng)有理想和富于創(chuàng)造精神的新人。她認為理想的教育應該盡量減少外來的干涉和壓制,任兒童天性的自然發(fā)展,理想的學校應該廢除班級制度、教科書和考試,一切活動都以兒童為中心。
薩特——存在主義的代表人物,從人的主觀能動性出發(fā)談個人自由,他認為人在自主選擇自己的本質時具有絕對自由。自由是人的本質屬性,人的一切行動都是自由選擇的結果。
三、基本評價
個人本位主義的教育目的論具有強烈的人道主義特色,強調人的本性需要和強調個人的自由發(fā)展,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在探討過程中不免帶有唯心主義色彩,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也有明顯的片面性。
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