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點(diǎn)這里加小編微信(領(lǐng)取免費(fèi)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p>

(四)通假。通“歟”。句末語氣詞,表示感嘆或疑問。

①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②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③然則廢釁鐘與(《齊桓晉文之事》)

【孰與】【與……孰】表示比較與選擇,譯為:“跟……比較,哪一個……”

①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沛公曰:“孰與君少長?”(《鴻門宴》)

③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吾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孰若】【與其……孰若】表示選擇(舍前取后),譯為:“哪如”“與其……哪如……”

①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馮婉貞》)

②與其殺是童,孰若賣之(《童區(qū)寄傳》)

2.【則】

(一)連詞。

1.表示承接關(guān)系。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jīng)是"。例如:

①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鴻門宴》)

②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xué)》)

③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

④臨視,則蟲集冠上(《促織》)

2.表示條件、假設(shè)關(guān)系。譯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②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3.表示并列關(guān)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jié)構(gòu)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間是并列關(guān)系??勺g為"就",或不譯。

①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②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xué)而》)

③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④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提醒:點(diǎn)這里加小編微信(領(lǐng)取免費(fèi)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