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p>
(三)開放與生成的教學觀
開放,從內容角度講,意味著科學世界(書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歸,生活世界是科學世界的基礎,是科學世界的意義之源,教育必須回歸生活世界、回歸兒童的生活。傳統(tǒng)教育把學生固定在“書本世界”或“科學世界”里,教育與人的“生活世界”分離,難以體現教育全部的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教育在“生活世界”的意義失落中艱難前行,不能為學生建立起有價值的生括秩序和生活方式。教育是人的教育,是科學教育與生活教育的融合。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為生活世界服務的教育,才具有深厚的生命力?;貧w生活世界的主張并不是否定科學書本世界存在的合理性,而是在兩個世界之間保持一種緊張的張力,使科學教育不致因遺忘生活世界而喪失其存在的意義。
開放,從過程角度講,人是開放性的、創(chuàng)造性的存在,教育不應該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否則就會限定和束縛人的自由發(fā)展。人是未完成的非終極的存在,教育不應該把培養(yǎng)中的中點當做終點,以目標取代目的,否則就會阻隔人的發(fā)展。人是不可限定的,教育也不能限定人,只能引導人全面、自由、積極地生成。為此,課堂教學不應當是一個封閉系統(tǒng),也不應拘泥于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程式。預設的目標在實施過程中需要開放地納入直接經驗、彈性靈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體驗,要鼓勵師生互動中的即興創(chuàng)造,超越目標預定的要求。
開放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生成,每節(jié)課都要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認知收獲,同時也要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課堂教學應該關注在生長、成長中的人的整個生命。對智慧沒有挑戰(zhàn)性的課堂教學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沒有生命氣息的課堂教學也不具有生成性。從生命的高度來看,每一節(jié)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的過程。從心理學角度看,課堂生成往往表現為“茅塞頓開”、“豁然開朗”、“悠然心會”、“深得吾心”;表現為“怦然心動”、“浮想聯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現為心靈的共鳴和思維的共振;表現為內心的澄明與視界的敞亮。
從生成的內容來看,課堂生成既有顯性生成,又有隱性生成。顯性生成是直接的、表層的,隱性生成是間接的、深層的。從生成的本義來說,生成主要指隱性生成,隱性生成最具有發(fā)展的功能。
從生成的主體來看,課堂生成有學生生成,也有教師生成,即課堂教學不僅要成全學生,也要成全教師。課堂教學要成為教師自我提高、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自我實現、自我欣賞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這是教學相長的真實寫照。
全面發(fā)展的教學觀是從教學目的的角度提出來的,交往與互動的教學觀是從師生關系的角度提出來的,開放與生成的教學觀是從教學過程與教學結果的角度提出來的,這三種教學觀雖是從不同角度提出來的,但彼此間是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我們必須從整體的高度把握每一種觀念的精神實質,唯有如此,才能正確引領新課程的教學改革。
二、新課程背景下教學理念的重建
(一)新課程背景下教學與課程的關系
在新課程改革中,課程不再僅僅由教材、課程標準或課程計劃等文字資料組成,而是由這些文字資料和教師與學生對課程的體驗和感悟共同組成,并且教師與學生的體驗和感悟將占課程的主體地位。“教學過程因此成為課程內容持續(xù)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構建與提升的過程”。因此,在新課程中,教學與課程的關系是一種動態(tài)的、生成性的、互相促進和相互作用的關系。
(二)新課程背景下教與學的關系
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達成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可見,在新課程下的教與學的關系是一種交流的、互動的和融合的關系。真正地做到在“教”中“學”,在“學”中“教”,教師與學生將組成一個“學習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中,沒有教與學的明顯區(qū)分,只有共同的學習目標。
(三)新課程背景下學科與學生的關系
學科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其實是教育價值觀方面的問題,即教學是應該關注學科,還是應該關注學生。新課程倡導的教學是一種學生本位論。它的特點是:(1)關注每一位學生;(2)關注學生的情緒狀態(tài)和情感體驗;(3)關注學生的道德與人格培養(yǎng)。
(四)新課程背景下的師生關系
新課程改革的師生關系是一種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礎上魄、動態(tài)的、平等的對話關系。首先是建立在教師與學生相互尊重的基礎上的,這種相互尊重在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同時,也要求學生尊重教師,不能走極端。其次,這種關系是建立在教師與學生地位平等的基礎之上的,在相互尊重與地位平等的基礎之上,教師與學生之間是一種動態(tài)的對話關系。
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