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p>
一、單項選擇題
1.C【解析】題干是布魯納認知結構說的核心思想。布魯納是美國著名的認知教育心理學家,他主張學習的目的在于以發(fā)現(xiàn)學習的方式,使學科的基本結構轉變?yōu)閷W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
2.B【解析】學習策略就是學習者為了提高學習的效果和效率,在學習活動中有目的有意識地制定和使用的有關學習的方式和方法,由規(guī)則和技能兩方面構成。
3.A【解析】在群體的壓力下,成員有可能放棄自己的意見而采取與大多數(shù)人一致的行為,稱為從眾。從眾現(xiàn)象的發(fā)生,一般被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人們往往相信大多數(shù)人的意見是正確的,覺得別人提供的信息有助于他的決定;二是個人為了避免他人的非議或排斥,避免受孤立,因而出現(xiàn)從眾現(xiàn)象。
專家點撥在歷年考試中,從眾的概念經常以單項選擇題的形式進行考查。從眾是社會中人們相互影響的一種表現(xiàn),這在班級中也時有發(fā)生。如教師或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認為正確的,其他學生也不加思考就說是正確的。這種現(xiàn)象不利于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的養(yǎng)成,也抑制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4.C【解析】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發(fā)點,教育目的的實現(xiàn)是教育活動的歸宿,它貫穿于教育活動的全過程,對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導意義。
專家點撥教育目的的相關知識是歷年考試中的重要內容,多以單項選擇題、辨析題、簡答題的形式出現(xiàn)。重要考點包括教育目的的概念、地位、層次結構(國家的教育目的、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和教師的教學目標),有關確立教育目的的理論(個人本位論、社會本位論、生活本位論、文化本位論),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據(jù),我國確立教育目的的理論依據(jù)(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學說)等。
5.B【解析】精細加工策略是一種將新學習的材料與頭腦中已有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從而增加新信息意義的深層加工策略。提問是精細加工策略的一種重要方式。
6.C【解析】創(chuàng)造性有以下特點:流暢性、獨創(chuàng)性和變通性。獨創(chuàng)性是指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能獨具慧眼,想出不同尋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輩的方法,具有新奇性。對同一問題,提意見越新奇獨特者,其獨創(chuàng)性越高。
7.B【解析】在10歲以前,兒童對道德行為的判斷主要依據(jù)他人設定的外在標準.稱為他律道德。在該階段,道德判斷受外部的價值標準所支配和制約,表現(xiàn)出對外在權威的絕對尊敬和順從的愿望。
8.D【解析】心理輔導的一般目標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學會調適,包括調節(jié)與適應;第二是尋求發(fā)展。這兩個目標中,學會調適是基本目標,以此為主要目標的心理輔導可稱為調適性輔導;尋求發(fā)展是高級目標,以此為主要目標的心理輔導可稱為發(fā)展性輔導。筒言之,這兩個目標就是要引導學生達到基礎層次的心理健康與高層次的心理健康。
專家點撥心理輔導的目標和主要方法都是歷年考試中經常出現(xiàn)的內容,前者一般以單項選擇題和辨析題的形式進行考查,后者涉及的題型則比較豐富。心理輔導的主要方法中,需要重點掌握的是:強化法、代幣療法、自我控制法、全身{松弛法、系統(tǒng)脫敏法和理性~情緒療法。
9.C【解析】蘇聯(lián)教育家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一書對中國影響最大,流傳最廣。
10.C【解析】義務教育是指國家采用法律形式規(guī)定的適齡兒童、少年都必須接受的,國家、社會、學校、家庭都必須予以保證的帶有強制性的國民教育。
11.D【解析】心理發(fā)展的不平衡性主要體現(xiàn)在:個體心理發(fā)展的不同方面發(fā)展速度不同;個體心理發(fā)展的不同方面達到成熟的時間不同;個體心理發(fā)展的不同方面發(fā)展的最佳時期不同。
12.C【解析】條件反射是指動物個體在生活過程中適應環(huán)境變化,在非條件反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它是由信號刺激引起,在大腦皮質的參與下形成的。條件反射是腦的一項高級調節(jié)功能,它提高了動物和人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
13.B【解析】潛意識是由弗洛伊德首先提出的,是指潛藏在我們一般意識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與意識相對。按照精神分析的觀點,決定人們行為的最大力量是潛意識。
14.D【解析】在刺激停止作用之后,感覺印象仍暫留一段時間的現(xiàn)象,叫做后象。后象的發(fā)生,是由于神經興奮所留下的痕跡作用。
15.C【解析】成就動機是個體努力克服障礙、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決某一問題的愿望或趨勢。成就動機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認為,個體的成就動機可以分成兩類:追求成功的傾向與回避失敗的傾向。
16.A【解析】原型是指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解答問題有啟示作用的相類似的事物。
專家點撥本題的B項較有迷惑性,但是考生應將重點放在題干所述的“事物”上,既然是事物,就不可能是原型啟發(fā),原型啟發(fā)是指根據(jù)事物的本質特征而產生新的設想和創(chuàng)意,這是一個過程。
17.B【解析】堅韌性是指一個人以堅忍不拔的毅力、頑強不屈的精神,克服一切去執(zhí)行決定。對于缺乏毅力的學生,應特別注意培養(yǎng)他的堅韌性。
18.C【解析】我國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的體制是為了通過確立地方和學校參與課程改革的權力主體地位,完善課程管理體系,進一步增加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19.C【解析】課的類型是指根據(jù)教學任務劃分課的種類。一般有兩種劃分方法:一種是根據(jù)教學的任務,可分為新授課、鞏固課、技能課、檢查課;另一種是根據(jù)使用的主要教學方法,可分為講授課、演示課、練習課、實驗課、復習課。
專家點撥上課是整個教學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教師教和學生學最直接的體現(xiàn)。在上課的相關知識中,課的類型經常以單項選擇題和辨析題的形式出現(xiàn),上好課的具體要求經常以簡答題的形式出現(xiàn),考生要重點記憶。
20.B【解析】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種,它們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層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在需要層次中,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屬于低一級的需要,也稱為缺失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是人類最高級的需要。
21.D【解析】鍛煉法是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進行一定的實際活動,以培養(yǎng)他們的良好品德的方法。鍛煉法與杜威所說的“教育即生活”的觀點不謀而合。
二、辨析題
22.錯誤【答案要點】非正式群體對個體活動的影響具有雙重性,既可能產生積極作用,也可能產生消極作用。非正式群體對個體的影響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主要取決于非正式群體的性質及與正式群體的目標一致程度。
專家點撥按照構成群體的原則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將群體劃分為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正式群體是由教育行政部門明文規(guī)定的群體,其成員有固定的編制、職責權利明確、組織地位確定;非正式群體是指學生在相互交往的基礎上,形成以個人好惡、興趣愛好為聯(lián)系紐帶,具有強烈情感色彩的群體。
23.錯誤【答案要點】教師在教授思維方法時,應遵循由內而外的方式,即把教師頭腦中的思維方法或思路提煉出來,給學生示范,并要求學生模仿、概括、總結,這樣才可以避免學生不必要的盲目摸索。
24.正確【答案要點】個體心理發(fā)展具有定向性與順序性。在正常條件下,心理的發(fā)展總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順序。盡管發(fā)展的速度可以有個別差異,會加速或延緩,但發(fā)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25.錯誤【答案要點】專家型教師將課堂練習看作檢查學生學習的手段,新手型教師僅僅把它當做必經的步驟。在學生做練習時,新手型教師常常要求學生做作業(yè)時要安靜,并把這看作課堂中最重要的事情。
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