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p>

1.初唐四杰。初唐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人齊名,因而并稱“初唐四 杰”。初唐四杰能真正反映社會中、下層一般人士的精神風貌和創(chuàng)作追求。四人的創(chuàng)作個性是不同的,所長也異,其中盧、駱長于歌行,王、楊長于律詩。他們自負 很高,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滿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都有一種明確的審美追求;反對纖巧綺靡,提倡剛健骨氣。他們創(chuàng)作的共同特點有:一是重視抒發(fā)情懷和不 平之氣,面向市井,寫個人生活情懷,也寫滄海桑田的感慨,思索人生的哲理;二是往往用七言歌行來鋪敘抒情,夾以議論,篇幅可長可短,句式參差錯落,工麗整 練中顯示出流宕和氣勢;三是當時漸趨于成熟的五言律,對偶的整齊、聲律諧調,表現(xiàn)感情具有穩(wěn)定性,而他們的五言律也透露出非常自負的雄杰之氣和慷慨情懷; 四是詩風并沒有完全擺脫當時流行的宮廷詩風的影響,他們的一些作品有雕琢繁縟之病。

2.大歷十才子。唐代宗大歷年間的10位詩人。“十才子”之名,最初見于中唐詩人姚 合編的《極玄集》,即李端、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fā)、崔峒、耿湋、夏侯審。“十才子”齊名的重要原因是:大歷初年,他們在長安參加重要的 唱和活動而為世人所矚目,其創(chuàng)作傾向和詩風相近。他們詩歌的主要內容是歌頌升平、吟詠山水和稱道隱逸;擅長寫送別詩和隱居的詩歌。他們的詩歌講究格律辭 藻,追求清雅閑淡,工于白描寫景。

3.唐宋古文運動。韓愈、柳宗元在批判繼承古文運動先驅之文論的基礎上對儒道進行全 面的清理,提出了許多反傳統(tǒng)觀念的新解,以文章內容的變革帶動形式的變革,使“文以載道”說產生了實踐意義,并在理論上趨于完善,對于散文革新運動具有巨 大的推動作用。韓愈第一次提出“文以明道”的觀念,在總結前人關于文章作為表現(xiàn)儒家思想體系的“道”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道”與“文”的關系。他又從 “明道”的要求出發(fā),特別強調作家思想修養(yǎng)的重要性。在具體的實踐中,韓愈提出了“不平則鳴”的口號。他提出“唯陳言之務去”和“詞必己出”的主張,提出 “文從字順”,要求文字的表達要流利;主張“氣盛則言”,把文氣與文章的語言表現(xiàn)聯(lián)系起來,認為文章氣勢就是從語言的短長和聲的高低而來。

4.新樂府運動。樂府是指唐人自立新題而作的樂府詩。初唐詩人寫樂府詩,多數(shù)襲用樂 府舊題,但已有少數(shù)另立新題。這類新題樂府,至杜甫而大有發(fā)展。杜甫善于用樂府詩體描寫時事,所作如《兵車行》《麗人行》《悲陳陶》《哀江頭》等。元結、 韋應物、戴叔倫、顧況等人,也都有新題樂府作品。新樂府運動是貞元、元和年間特定時代條件下的產物。這時,安史之亂已經(jīng)過去,唐王朝正走向衰落。一方面, 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擅權,賦稅繁重,貧富懸殊,蕃族侵擾,戰(zhàn)禍頻繁,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矛盾進一步顯露出來;另一方面,統(tǒng)治階級中一部分有識之士,對現(xiàn)實的弊病 有了更清楚的認識,他們希望通過改良政治,緩和社會矛盾,使得唐王朝中興。這種情況反映在當時的文壇和詩壇上,便分別出現(xiàn)了韓愈、柳宗元倡導的古文運動和 白居易、元稹倡導的新樂府運動。

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