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
一、說教材
《多變的天氣》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一節(jié)的內容。本節(jié)內容密切聯(lián)系生活和生產實際,以生活中的天氣為切入點,通過多種感性材料,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體會、認識有關概念的內涵,為后面氣候的相關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所以本節(jié)內容十分重要。根據(jù)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區(qū)分“天氣”和“氣候”的概念,并能正確運用。識別常用天氣的符號和衛(wèi)星云圖,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了解空氣質量的概念,理解影響空氣質量的原因。
2.通過生活中的現(xiàn)象去對比天氣和氣候,認識他們的特征差異,提升地理實踐力。
3.通過生活中的案例理解空氣質量的概念及其影響因素,提升綜合思維能力。
4.關注大氣環(huán)境,了解對空氣質量造成影響的主要人為活動,增強大氣環(huán)境的保護意識,初步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
根據(jù)對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的分析,本課的教學重點設定為區(qū)分天氣與氣候、識別常用天氣符號、理解影響空氣質量的原因。教學難點設定為增強大氣環(huán)境的保護意識,初步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
二、說學情
七年級的學生剛剛由小學進入初中,對于初中將要學習的內容充滿了好奇,這利于教學活動的展開,但也對老師授課提出了要求,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節(jié)課是本章第一節(jié)內容,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比較有好奇心,比較容易投入本節(jié)課的學習中。
三、說教法
在授課中,以小組討論法為主,輔以啟發(fā)式提問法進行教學,讓學生變“學會”為“會學”。學生分組學習,教師僅通過啟發(fā)性的提問,不斷引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揚教學民主。
四、說學法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為學服務,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不會越俎代庖,要放手讓學生運用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等學習方法進行學習。通過動腦、動口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從地理視角思考問題,對天氣情況進行深入了解。
五、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好的導入能夠使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這樣隨著教學內容進一步展開,能產生良好、積極的“連鎖反應”。展示天氣預報的圖片,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引起學生共鳴,順勢引入本節(jié)課的課題——《多變的天氣》。
(二)新授
1.學習新課,明確天氣特征
通過出示日常生活中各種天氣情況以及各種俗語、諺語,引導學生簡單了解什么是天氣以及描述天氣的方式,并且小組討論得出天氣的特征。同時給出一些跟氣候有關的俗語、諺語和圖片,鼓勵學生能與天氣進行區(qū)分。讓學生前后四人為一個小組,結合課本進行交流探討,在討論時我會走下講臺巡回指導,討論結束后邀請小組代表分享討論結果。學生得出天氣常常用陰晴、風雨、冷熱來描述,它是在短時間內的大氣狀況,時刻在變化,相比之下氣候是一年或一段時期的天氣平均狀況。此活動旨在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的交流溝通、探究研討的能力。
然后我會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描述呈現(xiàn)在PPT上的幾幅圖片,概括出圖片中表達的天氣對生活各方面的具體影響,得出一些極端天氣會對人們的出行和生命健康有一定的影響。最終引導學生總結出天氣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結論。這部分的內容非常貼合日常生活,通過勾起學生親身經歷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激發(fā)他們的探究欲望。
2.學習天氣圖例,解決學生疑惑
接下來進入本節(jié)課第二個問題“明天的天氣怎么樣”,通過提問學生預測天氣的方式,引入天氣預報,順勢播放天氣預報的視頻,解答問題——天氣預報與衛(wèi)星云圖究竟怎樣判讀。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我將使用圖例與相應天氣照片相結合的方式,方便學生記憶。學生得出在衛(wèi)星圖中綠色表示陸地、藍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區(qū)。以及在天氣符號中,出現(xiàn)兩個天氣符號,是指一種天氣轉變到另一種天氣。《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中指出:地理課程內容要緊密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這部分知識就是突出反映了學生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地理現(xiàn)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問題,所以在這部分教學中我會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應用,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生活質量和生存能力。
3.認識空氣質量,提高環(huán)境保護意識
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和圖“全國主要城市空氣質量日報”,并組織學生分成學習小組討論:怎樣判斷一個城市的空氣質量狀況以及空氣質量的高低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學生通過讀圖可知污染指數(shù)可以衡量空氣質量的高低。而吸附著空氣中懸浮的顆粒物被人體吸入,會影響人體的肺部。
小組討論完畢后,學生對于空氣質量有了初步認識,再組織學生自主完成導學案后,談談當?shù)氐目諝赓|量狀況怎么樣,主要原因是什么?我們應該怎么做?然后組織學生閱讀課本活動的內容,說說活動中除了自然的影響因素影響氣壓的高低和風力的大小外,所列舉的是人類活動哪些方面與空氣質量的關系(農業(yè)生產、交通),繼而通過學生獨立思考、相互討論、發(fā)言交流,引導學生認識人類活動產生污染物污染空氣,使空氣質量下降,反過來又影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為此,人類應該控制生產和生活過程中的污染物排放,以創(chuàng)造美好的生產和生活環(huán)境。從而使學生對空氣質量形成正確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
(三)鞏固練習
鞏固提高環(huán)節(jié)我設置了一次小組之間競賽,展示第二天的天氣預報截圖搶答各城市天氣狀況,一城市得一分,最終獲勝的小組可以獲得課堂積分,期末兌換獎品。通過新知學習完之后的競賽,可以提高掌握知識的動力,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識記。
(四)小結
在課堂的最后,教師應該帶領同學一起回顧知識,我會結合板書,采用提問的方式抽查學生的掌握情況,使學生形成知識體系。
(五)作業(yè)
課上教學都是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的,所以應該布置一定的課后任務,幫助學生檢測獨立學習的效果。課下要求學生觀察接下來幾天的天氣狀況、觀看天氣預報,下節(jié)課交流。
六、說板書設計
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