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p>

1、強化理論

強化理論是行為主義學派的觀點。行為主義心理學家不僅用強化來解釋學習的發(fā)生,而且用它來解釋動機的產(chǎn)生。他們認為,動機是強化的結果。強化可以增強學習過程中某種反應發(fā)生的概率,使行為與刺激之間的聯(lián)結得到加強和鞏固。在學習過程中,受到強化的學生,將會進一步增強學習動機;相反,沒有受到強化的學生,就會減弱其學習動機。

所以在考試中,強化理論主要強調使其行為發(fā)生改變,如適當?shù)谋頁P與獎勵可以增強行為發(fā)生的概率。在學習中如能合理地運用強化,減少懲罰,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水平,改善他們的學習行為及其結果。

2、需要層次理論

需要層次理論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在動機領域中的體現(xiàn),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是這一理論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他通過研究,把人的需要按其出現(xiàn)的先后及強弱順序分為高低不同的5個層次:

(1)生理需要

人對食物、水分、空氣、睡眠、性等的需要。這類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

(2)安全需要

它表現(xiàn)為人們要求穩(wěn)定、安全、受到保護、有秩序、能免除恐懼和焦慮等。人在生理需要相對滿足的情況下,就會出現(xiàn)安全的需要。

(3)社交需要

社交需要,也稱愛與歸屬需要,這是生理和安全需要滿足之后的更高一級需要,包括被人愛與熱愛他人,希望交友融洽,保持友誼,和諧人際關系,被團體接納,成為團體一員,有歸屬感。

(4)尊重的需要

這是比社交需要更高一級的需要,它主要表現(xiàn)為自尊和受到別人的尊重。它具體表現(xiàn)為認可自己的實力與成就,自信、獨立、渴望賞識與評價,重視威望和名譽,等等。

(5)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

這是最高層次的需要,是在上述四種需要得到基本滿足后產(chǎn)生的。所謂“自我實現(xiàn)”,即追求自我理想的實現(xiàn),是充分發(fā)揮個人潛能、才智的心理需要,也是一種創(chuàng)造和自我價值得到體現(xiàn)的需要,所以自我實現(xiàn)是一種重要的學習動機。

上述五個需要層次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可以稱為缺失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稱為生長需要。注意區(qū)分這兩種類型,缺失需要強調依賴于外界的滿足,而成長需要強調可以依賴于自己的滿足。如果考題強調學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要知道是愛和自尊。

3、成就動機理論

成就動機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它是激勵個體對自己所認為重要的或有價值的工作樂意去做,并努力達到完善地步的一種內(nèi)部推動力量。成就動機最初由麥克里蘭和阿特金森提出,后來由阿特金森加以發(fā)展。

1)成就動機傾向類型

阿特金森認為,成就動機由兩種相反傾向的部分組成,一種稱之為力求成功,即人們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帶來積極情感的傾向性;另一種稱之為避免失敗,即人們避免失敗和由失敗帶來的消極情感的傾向性。他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由于這兩種動機所占比重的差異,會產(chǎn)生兩種不同的人:一種稱之為避免失敗者,另一種稱之為力求成功者。

2)成就動機傾向類型的特征

求成型的人傾向于選擇難度適中的任務,喜歡選擇有50%把握的、有一定風險的工作,通過完成任務提高其自尊心,獲得心理上的滿足。

避敗型的人傾向于選擇或者非常容易或者非常難的任務,回避有50%把握的工作。選擇容易的任務可以避免失敗;選擇過難的任務,即使失敗也能找到借口以減少失敗感。這種選擇能防止自尊心受到傷害和產(chǎn)生心理煩惱。

成就動機理論是考試的一個重點內(nèi)容,會考察人物與觀點的對應,清楚主要的代表人物是麥克里蘭和阿特金森,知道求成型的人傾向于選擇難度適中的任務;避敗型的人傾向于選擇或者非常容易或者非常難的任務,回避有50%把握的工作。

4、成敗歸因理論

韋納及其同事在20世紀70年代進行了大量關于歸因與學習動機的研究表明,個體對成功和失敗原因的解釋影響著與成就有關的行為。

1)三維度六因素

他們歸納出個體對成功和失敗的原因推斷(歸因),主要包括幾個方面的因素:3個維度——內(nèi)部歸因和外部歸因、穩(wěn)定性歸因和非穩(wěn)定性歸因、可控制歸因和不可控制歸因。

內(nèi)外性維度指的是造成事實的原因屬于個體內(nèi)部還是外部的因素,天資、能力、心境、努力等因素都是由個體本身的力量決定的,是內(nèi)部原因;而任務難度、運氣、教師偏見、別人幫助等則是由個體之外的力量決定的,是外部原因。

穩(wěn)定與非穩(wěn)定性維度指的是作為行為原因的內(nèi)外因素是否具有持久的特征。能力和任務難度等因素是穩(wěn)定的,心境、運氣和一時努力因素是不穩(wěn)定的。

可控與不可控性維度是指行為動因能否為行動者或他人所支配或駕馭。如努力、教師偏見、別人幫助是可控的,而天資、心境、任務難度和機遇是難以控制或不可控的。

在考試中,這六個因素所對應的三個維度要分清,其中內(nèi)部因素有三個:能力、努力和身心狀況,而外部因素也有三個:工作難度、運氣和外界環(huán)境。而六個因素中,唯一可以控制的因素只有努力,所以傾向于把成功或失敗歸因于努力是最好的。如果一個總是失敗并把失敗歸于內(nèi)部的、穩(wěn)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學生會形成一種習得性無助的自我感覺。習得性無助是當個體感到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不會對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產(chǎn)生影響時所體驗到的一種抑郁狀態(tài)。所以在考試中看到破罐子破摔,我不是學習的這塊料等屬于習得性無助,這也是考試的一個重點

5、自我效能論

自我效能感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一個概念,指個人對自己是否具有通過努力成功完成某種活動的能力所持有的主觀判斷與信念。

它來自班杜拉對功效期待與結果期待的區(qū)分。結果期待指一個人對某一特定的行為將造成某種結果的估計,功效期待指一個人能成功地執(zhí)行某種可以產(chǎn)生一定結果的行為的信念。當確信有能力進行某一活動時,一個人就會有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就會去進行那一活動。

影響自我效能形成的主要因素主要有4個,是考試的一個重點內(nèi)容,分別是:

1)個人自身行為的成敗經(jīng)驗

它是影響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的因素。一般來說,成功經(jīng)驗會提高效能期望,反復的失敗會降低效能期望。

2)替代性經(jīng)驗

他人的替代經(jīng)驗也會影響自我效能。當個體看到與自己的能力水平相當?shù)娜嗽诨顒又腥〉贸晒r,便相信當自己處于類似活動情境時,也能獲得同樣成功,從而提高自我效能。反之亦然。

3)言語勸說

通過說理讓學生相信自己具有能力,相信自己能夠勝任學習活動,完成學習任務,就會給學生增添學習活動的動力,增強克服困難的毅力。言語勸說因其簡便、有效而得到廣泛應用。

4)情緒喚醒

高水平的喚醒使成績降低而影響自我效能,當人們不被討厭刺激所困擾時更能期望成功。比如,緊張焦慮、精力不佳,容易降低人們對自我效能的判斷。

上面重點闡述了5種學習動機理論,代表人物和觀點是考試的重點內(nèi)容,各位考生需要重點識記,抓住關鍵詞做好區(qū)分。

例1.力求成功者在選擇任務時成功概率為( )的任務是他最有可能選的。

A.40% B.50% C.60% D.70%

1.【答案】B。解析:根據(jù)麥克利蘭和阿特金森的成就動機理論,力求成功者傾向于選擇難度在50%的任務,避免失敗者傾向于選擇難度最低或難度最高的任務。

例2.小李在跳高比賽中得了冠軍,他說,這個冠軍的獲得完全得益于體育場內(nèi)觀眾的鼓勁。小李的說法屬于( )。

A.可控性歸因、穩(wěn)定性歸因 B.可控性歸因、不穩(wěn)定性歸因

C.不可控性歸因、不穩(wěn)定性歸因 D.不可控性歸因、穩(wěn)定性歸因

2.【答案】C。解析:小李把獲得冠軍的原因歸結為外界環(huán)境,按照韋納的歸因理論,外界環(huán)境屬于外部的、不穩(wěn)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