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p>
一、知識來源
本知識點來自于《教育學心理學》,"學習的基本理論"章節(jié),本章節(jié)首先介紹了學習的本質和學習的基本分類,學生在充分的了解了學習的基本概念之后,學習"學習理論"的內容,整體知識的條理性會比較清晰。
二、考情分析
題型:客觀題,選擇題居多。
考察類型:通過題干描述的,學生能夠理解建構主義的含義,知道建構主義的知識觀、學生觀、教學觀;以及人本主義的代表人物、意義及能夠和奧蘇貝爾有意義學習進行區(qū)分。
三、知識點詳情
建構主義
(一)建構主義在20世紀80年代興起,強調個體對知識的主動建構性。不同的學者認為在個體知識建構的過程中,有不同的重要的因素起重要的作用。它不是一個學習理論,而是眾多理論觀點的統(tǒng)稱。建構主義分為個人建構主義和社會建構主義,其中個人建構主義強調個人自身在個人知識建構中的創(chuàng)造性的作用,包括皮亞杰的發(fā)生認識論、馮·格拉賽斯菲爾德的激進建構主義等;社會建構主義則強調社會相互作用、文化在個人知識建構中的重要作用,包括維果斯基的文化歷史理論等。
(二)知識觀
建構主義與客觀主義相對立,它強調意義不是獨立于我們而存在的,個體的知識是由人建構起來的。也就是說知識不可能以實體的形式存在于具體的個體之外,盡管我們通過語言賦予了知識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這些命題還得到了較為普遍的認可,但這并不意味這學習者會對這些命題有同樣的理解,因為這些理解只能由個體學習者基于自己的豐富的和獨特的經驗背景而建立起來,這取決于特定情境下學習的歷程。
(三)學習觀
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傳遞,而是學習者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的過程,即通過新經驗與原有知識經驗的雙向的相互作用,來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識經驗。這種建構不能由其他人代替。學習者這種知識建構過程主要有是哪個特征。
1.主動建構性。在面對新的學習任務時,學習者要不斷思考,對各種信息進行加工和專項。學習者是學習活動建構的主人,承擔學習的責任需要充分發(fā)揮主動性。
2.社會互動性。學習是通過對某種社會文化的參與二內化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掌握有關的工具的過程,這一過程常常需要通過一個學習共同體的合作互動來完成。
3.情境性:知識存在于具體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動之中,不可能脫離情景而抽象存在。它只有通過實際情境中的應用才能真正的被人所理解。
(三)教學觀
教學是激發(fā)學生原有的學習的相關知識經驗,促進知識經驗"生長",促進學生的知識建構活動,以促成知識經驗的重新組織、轉化和改造。教學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理想的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推理、分析、鑒別等高級的思維活動,同時給學生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處理信息的工具以及適當?shù)膸椭椭С?,促進他們自身建構意義以及解決問題的活動。
建構注意研究者提出了新的教學思路:情境性教學、支架教學、合作學習
(四)學生觀
1.建構主義強調學生經驗世界的豐富性,強調學生的巨大潛能。
2.建構主義強調學生經驗世界的差異性,每個人在自己的活動和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個性化的、獨特性的經驗,每個人有自己的興趣和認知風格,所以,在具體問題面前,每個人都會基于自己的經驗背景形成自己的理解,每個人的理解往往著眼于問題的不同側面。
因此,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這些經驗另起爐灶,而是要把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
人本主義
(一)人本主義認為,心理學應當把人作為一個整體;應當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應該關注人的高級心理活動,如熱情、信念、生命、尊重等內容。
(二)馬斯洛的學習理論
馬斯洛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這一觀點。馬斯洛認為人的成長源于個體的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和發(fā)展的、擴充成熟的驅力。
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