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p>
3、簡述明清時期中西音樂文化的交流。
早在元朝,中國的“四大發(fā)明”經由阿拉伯地區(qū)傳入歐洲。對西方社會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曾起到重要的影響。明代的宦官鄭和,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曾經到過伊斯 蘭教圣地麥加朝覲。鄭和七次奉命“下西洋”,使得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取代了漢代張騫開辟的路上“絲綢之路”,將中國的海外交往遠達東南亞、南亞、西亞乃 至非洲。其后,一個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又自西東來,鄭和樂利瑪竇對中西文化的溝通與交流做出了奠基性的貢獻。
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于萬歷十年奉派來中國傳教,將西洋近代天文學、歷學、音樂等藝術傳入中國,同時,又將中國文化傳入西方,僅利瑪竇就有中文著作二 十余部。利瑪竇到北京時向萬歷皇帝進獻的貢物中即有“西琴”一張,這就是首次踏上中國大地的鋼琴的前身:古鋼琴。利瑪竇還用中文編寫了八首贊美詩歌詞,題 名為《西琴曲意》,這是鍵盤樂器在中國最早的傳播與教學。
康熙皇帝也請三位傳教士南懷仁(比)、徐日昇(葡)、道理格(意)做宮廷樂師,他還親自學習西洋樂器。徐日昇1673年到北京,進獻管風琴一臺,古鋼琴一臺,并用中文撰寫了第一部西洋樂理著作《律呂纂要》。
中國的古老樂器“笙”在18世紀傳入歐洲后,也引發(fā)其歐洲各種簧樂器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法國傳教士若瑟·瑪利·阿米奧,中國姓名是錢德明,于1751年到達北京,將笙先是傳到俄國,以后逐漸傳播開來,引發(fā)德國柏林人布什曼發(fā)明了口琴,次年發(fā)明了手風琴,法國人德班發(fā)明了簧風琴。
這一時期,對中國器樂藝術的發(fā)展有著重要影響的還有自中亞、西亞一帶傳入的兩種樂器——嗩吶和揚琴。嗩吶,俗稱喇叭,又名蘇爾奈,是外來語的譯音, 傳入我國的時間,最普遍的說法是在金、元時期。嗩吶在明代已經是廣泛在軍中和民間使用的吹奏樂器。揚琴,原有洋琴、瑤琴等多種名稱,一般認為在明末清初傳 入我國,發(fā)現最早的史料圖片,是明代冊封使臣張學禮赴琉球,在唱曲表演中使用。揚琴最初傳入我國廣東沿海地區(qū),后被引進廣東音樂、江南絲竹等多種地方民間 樂種的演奏形式之中。
4、《魏氏樂譜》
明末崇禎年間,有一位宮廷樂師叫魏雙侯,他在日本傳下了200多首歌曲,曾風行一時,被稱為“明樂”。魏雙侯的四世孫魏皓將其中的50首編成歌集, 命名為《魏氏樂譜》,于明和五年出版。這些歌曲的詞多數取自《詩經》、《漢樂府》和唐詩、宋詞等,是南宋以前宮廷音樂代代相傳的歷史遺留。
5、明清時期的工尺譜。
明清時期的曲譜。工尺譜與宋代俗字譜已有相當的差異,是在明代中葉以后流行的昆腔基礎上形成的,最早見于明代朱載堉的“零星小舞譜曲譜”,至明末清 初逐漸定型,廣泛應用到戲曲、聲樂、器樂等各個領域。工尺譜是我國獨有的傳統(tǒng)唱名譜,經歷了漫長的發(fā)展過程,最后形成以“上”為宮的七聲首調唱名法。規(guī)范 化后的工尺譜的音高符號是用“上”、“”尺、“工”、“凡”、“六”、“五”、“乙”七個漢字及其變體來標記的。工尺譜的調號稱工尺七調,以小工調、正宮 調、尺字調、乙字調最為常用。工尺譜始終未形成獨立的節(jié)奏系統(tǒng),它的音符長短用板眼記號標記在譜字的右側。工尺譜對于保存?zhèn)鹘y(tǒng)音樂已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網校課程:想快速通關,怎樣讓備考萬無一失?欣瑞網校教師編制培訓名師帶你告別盲目備考,輕松掌握考點!協議保過班,不過全退!趕緊報名吧!點擊免費試聽>>
學習交流平臺:微信 | 手機APP | 微博 | 教師編制考試交流群:273373270 | 教師資格證考試交流群:99528015
教師編制考試筆試課程 | 教師編制考試面試課程 點擊咨詢:
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