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p>

23.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一詞是美國科學家羅伯特·默頓提出的。他以此來概括這樣一種社會現(xiàn)象——對已有相當聲譽的科學家做出的貢獻所給予的榮譽越來越多,而對那些還未出名的科學家則不肯承認他們的成績。

24.水桶效應

一個木制水桶的容量是由最短的那塊木板決定的,所以在一個團隊、群體中,劣者的危害極大。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水桶效應”。

25.奮起效應

這是與破摔效應意義相反的一種積極效應:當一次大的挫折后,受挫人不僅不氣餒,反而激發(fā)起改變現(xiàn)況、奮力向上的意志,從而迅速成功的心理效應,即奮起效應。

26.糖果效應

我很欣賞薩勒通過實驗得出的“糖果效應”這個概念。

薩勒對一群都是4 歲的孩子說:“桌上放2 塊糖,如果你能堅持20 分鐘,等我買完東西回來,這兩塊糖就給你。但你若不能等這么長時間,就只能得一塊,現(xiàn)在就能得一塊!”這對4 歲的孩子來說,很難選擇——孩子都想得2 塊糖,但又不想為此熬20 分鐘;而要想馬上吃到嘴,又只能吃一塊。

實驗結(jié)果:2 / 3 的孩子選擇寧愿等20 分鐘得2 塊糖。當然,他們很難控制自己的欲望,不少孩子只好;把眼睛閉起來傻等,以防受糖的誘惑,或者用雙臂抱頭,不看糖或唱歌、跳舞。還有的孩子干脆躺下睡覺 ——為了熬過20 分鐘!1 / 3 的孩子選擇現(xiàn)在就吃一塊糖。實驗者一走,1 秒鐘內(nèi)他們就把那塊糖塞到嘴里了。

經(jīng)12 年的追蹤,凡熬過20 分鐘的孩子(已是16 歲了),都有較強的自制能力,自我肯定,充滿信心,處理問題的能力強,堅強,樂于接受挑戰(zhàn);而選擇吃1 塊糖的孩子(也已16 歲了),則表現(xiàn)為猶豫不定、多疑、妒忌、神經(jīng)質(zhì)、好惹是非、任性,頂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傷害。

這種從小時候的自控、判斷、自信的小實驗中能預測出他長大后個性的效應,就叫糖果效應。

當然這只是一家之說,薩勒也未指出實馬的樣本大小,有多少被試孩子,他們的家教狀況如何。

我認為4 歲的測試不會絕對性地決定他以后的人格,4 一16 歲期間,12 年的環(huán)境與教育會起更大的作用。但薩勒提出的這個效應還是頗有新意的。

27.齊加尼克效應

法國心理學家齊加尼克曾作過一次頗有意義的實驗:他將自愿受試者分為兩組,讓他們?nèi)ネ瓿?0項工作。其間,齊加尼克對一組受試者進行干預,使他們無 法繼續(xù)工作而未能完成任務,而對另一組則讓他們順利完成全部工作。實驗得到不同的結(jié)果。雖然所有受試者接受任務時都顯現(xiàn)一種緊張狀態(tài),但順利完成任務者, 緊張狀態(tài)隨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務者,緊張狀態(tài)持續(xù)存在,他們的思緒總是被那些未能完成的工作所困擾,心理上的緊張壓力難以消失。這種因工作壓力所致的心 理上的緊張狀態(tài)即被稱為“齊加尼克效應”。

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