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
21.遷移效應
在學習心理學中,先行學習對后繼學習的影響,稱為“遷移效應”。它有三種效應方式:
先行學習A促進了后繼學習B的效應,稱為正效應;先行學習A 干擾和阻礙了后繼學習B的效應,稱為負效應;先行學習A促進了后繼學習B無任何影響,稱為零效應。
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不注意有關遷移條件產生的條件,就會發(fā)生不必要的遷移現(xiàn)象,如,日本司機在美國開車,常發(fā)生困難,甚至出現(xiàn)車禍。這主要是因為 在日本是“車左、人右”,而在美國卻恰好相反。當然,如果運用好遷移效應就可能產生下面的效果。如,在棒球隊員中選撥出高爾夫球的集訓隊員;讓會英語的人 去突擊學習法語、德語、西班牙語一般都有會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
這一理論給學習的啟示是:
一是要注意發(fā)現(xiàn)概念、原理的相同、相通之處。
二是注重學習方法的總結,即在學習過程中注意掌握那些具有規(guī)律性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
三是要廣泛地積累各方面的學習經(jīng)驗。
四是要注意防止在學習過程中,尤其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定勢。
22.反饋效應
反饋原來是物理學中的一個概念,是指把放大器的輸出電路中的一部分能量送回輸入電路中,以增強或減弱輸入訊號的效應。心理學借用這一概念,以說明學 習者對自己學習結果的了解,而這種對結果的了解又起到了強化作用,促進了學習者更加努力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這一心理現(xiàn)象稱做“反饋效應”。
下面是一個著名的反饋效應的心理實驗:
心理學家羅西與亨利把一個班的學生分為三組,每天學習后就測驗。主試對第一組學習的結果每天都告訴學生,對第二組學生只是每周告訴他們一次,而對第 三組,則一次也不告訴。如此進行了8周教學。然后改變做法,第一組與第三組對調,第二組不變,也同樣進行了8周教學。結果除第二組穩(wěn)步地前進,繼續(xù)有常態(tài) 的進度外,第一組與第三組的情況大為轉變:即第一組的學習成績逐步下降,而第三組的成績則突然上升。這說明及時知道自己的學習成果對學習有非常重要的促進 作用。并且是即時反饋比遠時反饋效果更大。
心理學家布朗的實驗表明,反饋方式不同對學習的促進作用也不相同。一般來說,學生自己進行的主動反饋要優(yōu)于教師的反饋。這給我們的啟示在于:
一是在學習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及時地進行自我反饋,避免毫無目的的學習和不知道自己的學習結果的學習方式。
二是重視老師在作業(yè)或試卷上所作的評語,認真總結自己學習上存在的優(yōu)缺點,從而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
三是正確對待自己的學習成績,取得高分時不驕傲,仍堅持繼續(xù)努力;成績不理想時不要喪失信心,決心迎頭趕上。
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