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p>

三、簡答題題型分析及解題技巧

(一)簡答題題型特點

在試卷中,簡答題在總成績中所占分值最高??荚嚹芊癯晒Γ艽蟪潭热Q于你對簡答題的 回答情況。簡答題涉及的都是較大的問題,讓你闡述一種觀點,或者 對某種理論作出解釋,也可能是提供證明,有一定的系統(tǒng)性?;卮鹨獙哟吻宄?、言簡意賅,論點或根據不可遺漏。簡答,這既是簡答題內容上的要求,也是這類題的 題型特點。

(二)簡答題解題技巧

(1)對已有的科學事實和觀點做出肯定,闡明其具體表現,這是簡答題中比較好對付的一類問題。在回答中,只要說明“是怎樣”,就可以了。

[例]教學為主的標志是什么?

當然就這么回答:“在時間上,大部分用于教學;在內容上,以學習書本知識為主;在組織形式上,以課堂教學為主”。

(2)比較難的一種問題,突出實踐過程,強調具體方法,回答“應當怎樣”。對這類問題,要注意操作的程序性,否則,回答就可能出現錯誤。

[例]如何使學生掌握科學概念?

只有這樣答才嚴密:

①合理利用日常概念;

②充分利用感性材料和經驗;

③注意“變式”在掌握概念中的作用:

④要將詞與感性材料相結合;

⑤正確下定義;

⑥在實際應用中掌握概念。

(3)最多一類問題,要求闡明原因,回答“為什么”。對這類問題,關鍵把道理講清楚,看你的論據是否全面。

[例]教育為什么在人的發(fā)展中起主導作用?

就是這種性質的問題,表現出較強的理論性。

(4)還有一種特殊問題,對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或觀點,要求界定,加以區(qū)別?;卮疬@類問題,語言必須簡潔,直接點出差異所在,就達到了題目要求。有時,最好的辦法和策略,就是敘述概念,自然把差異說了出來,不必再寫什么。

[例]再認和回憶有什么不同?

這時敘述概念:“再認也叫認知,是對過去感知過的對象再接觸時,有熟悉感,知道它是知覺過的對象”;“回憶也叫再現,是指過去經歷過的對象不在主體面前,由其他刺激作用而在頭腦中重現出來的過程”。這樣兩相對照,就是一種差異顯示。

(5)在簡答題中,最簡單的是一些記憶性問題,不要求你解釋,只要求你整體把握。一個問題,回答的要點多,是這類問題的特點。

[例]我國普通學校應當遵循哪些主要教學原則?

答案要全面,得寫出全部七個原則:

①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原則;

②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③直觀性原則;

④啟發(fā)性原則;

⑤循序漸進原則;

⑥鞏固性原則;

⑦因材施教原則。

這必然是一道7分題,一條原則一分,每個原則不必解釋,否則,會影響整個應試速度。應當注意,我們統(tǒng)計發(fā)現,這類問題多出在教育學部分的內容中,心理學部分則少見,因此,準備這類問題要有側重點。

四、論述題的題型分析及解題技巧

(一)論述題題型特點

理論性強,是論述題的最突出的特點。

理論要有深度,是論述題主要的質量要求。

論述題的答案,并不強調標準化,允許自由發(fā)揮,鼓勵有自己的見解。因此,從論述題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一個學生的學科水平。

(二)論述題解題技巧

(1)論述題涉及的都是主要理論,其中一些問題,需要全方位論述,因此,開闊視野,多角度看問題,就是解答論述題的首要策略。

[例]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如何有機結合起來,形成教育合力?

回答這一問題,就要注意到三個方面,搞清它們之間的關系,應該這樣論述:在發(fā)揮學校教育占主導作用的前提下,必須爭取家庭與社會的支持,通過書面或互訪的形式,加強互相了解,保持經常性聯系,達到對學生教育的統(tǒng)一要求和統(tǒng)一行動,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搞好教育工作。

(2)“授之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在論述題中,常引用這樣一類格言,與教育現象聯系起來,看你的理解能力。在這里,此格言表明了智力開發(fā)的重要意義,涉及的是知識與智力的關系問題,由這一點展開論述,就抓住了本質。

(3)能否用教育和心理理論指導實踐,是論述題考察學生掌握知識程度又一個方面。根據理論,如何去做?

[例]按照心理學對能力的分類,在教育實踐中應該培養(yǎng)學生具有哪些能力?

顯然,只有懂得了能力分類知識,才能指導教育實踐,還表明這是一種理論運用,這是關鍵所在。其回答是:

①按照能力的傾向性,應培養(yǎng)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②按照能力的功能,應培養(yǎng)認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③按照其所參與活動的性質,應培養(yǎng)模仿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4)對一種教育觀點或新生事物作出評價,是論述題中最難的一類問題。要會分析,指出優(yōu)點和可能存在的弊端。一定要表明自己的看法,最好能自由發(fā)揮。當然,這種發(fā)揮要符合教育原理或心理規(guī)律,不能偏離主題,應當防止出現這種錯誤。

[例]評論“分層教學”?

經過分析,可從兩方面肯定這一新生事物:

①此舉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

②可以避免能力分組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

但是,分層教學需要大量的組織工作,而且,分層的標準難以掌握。這就又指出了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