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p>
一、教材說明
1、教學內容。
“加法交換律”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課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27 —28頁的內容。主題圖呈現的是李叔叔騎車去旅游,今天上午騎了40千米,下午騎了56千米。問:今天一共騎了多少千米?可列出40+56=96(千米)或56+40=96(千米)兩個算式,引導學生觀察兩個算式得數相等,可以用“=”連接,然后再舉出一些這樣的例子,進而發(fā)現加法交換律,再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
2、加法交換律在數學學習中的作用。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中,研究數地運算,在給出運算的定義后,最主要的基礎工作就是研究該運算的性質。在運算的各種性質中,最基本的幾條性質,就是“運算定律”,可見,運算定律在數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數學大廈的基石”,而“加法交換律”可能更是基石中的基石。
加法交換律的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在以前的學習過程中都有過淺顯的認知基礎,只是沒有明確的概括,本節(jié)課的教學很大程度上是要將學生以前比較零散的感性認識經過整理、明晰后上升為理性認識,因此,學生學起來比較容易。但是用符號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則是學生認識上的一個難點,因為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從研究確定的數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數,比較抽象,理解起來也比較困難,所以在設計本節(jié)課時我更多的想的是,如何讓學生自然地經歷由用數到用字母表示的知識形成的過程,讓學生在理解、感悟、體驗中感受字母表示的優(yōu)越性,從而為后面的其他運算定律的教學,以及正式教學“用字母表示數”打下基礎。
3、教學目標。
有了上面的想法,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使學生經歷探索加法交換律的過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初步感知加法交換律的價值,發(fā)展應用意識。
(2)經歷加法交換律逐步符號化,形式化的過程,使學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的優(yōu)越性,培養(yǎng)學生的符號感以及應用符號解決問題的意識。
(3)使學生經歷“形成猜想、舉例驗證”的完整、真實的過程,感悟數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4、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
5、教學難點:會用個性化的符號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
二、設計意圖
設計本節(jié)課時,我一直在思考:
我思考——教師怎么引導學生去探究、發(fā)現、總結規(guī)律?
我思考——“加法交換律”是不是應該“濃墨重彩”去渲染? 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學生在一年級的時候就會,只是比較零散,沒有系統(tǒng)的表達,這樣的活動是不是教者自娛自樂、自作多情?
我思考——既然本課的難點是學生會用個性化的符號或字
母表示加法交換律。怎么引出字母表示式?是像舊教材上在總結出加法交換律后,直接出示還可以用字母表示α+b=b+α,還是讓學生經歷“具體的數——個性化的符號——學會數學的表示”這一逐步符號化、形式化的過程?
我思考——我們的小學數學教學是否應該不僅關注“是什么”和“怎樣做”,還應該引導學生去猜想、去探究“為什么”和“為什么這樣做”?這樣是不是才能夠凸顯出“數學是思維的體操”這一學科特色?是不是應該帶領學生經歷從現象到本質的探究過程,促使學生養(yǎng)成研究問題的良好意識?“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我們數學老師是否可以給學生一個問題模式,讓學生“知道怎樣思維”,讓學生感悟一些數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我一直在思考……
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