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
4.什么是歌舞戲?其代表性劇目有哪些?
歌舞戲是南北朝后期興起的一種有故事情節(jié)、角色化妝、歌舞兼具,并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戲曲雛形。它的形成與漢代的百戲有直接淵源。其代表劇目有《大面》、《缽頭》、《踏搖娘》。
《大面》,又稱《代面》,推寫了北齊蘭陵王在戰(zhàn)爭中英勇善戰(zhàn)的故事。蘭陵王因其面貌俊美,戰(zhàn)場上不能威懾敵人,故戴一猙獰的面具沖鋒陷陣.威震軍中,后傳為佳話。人們據(jù)此編成歌舞戲。他所戴面具乃是后世戲曲臉譜的雛形。
《缽頭》,又叫《撥頭》,表現(xiàn)西域一胡人,因其父被猛獸所吞食,故上山尋獸,為父報仇的故事。表演者披發(fā)素衣,面部有哭啼之狀,非常悲哀。
《踏 搖娘》,又叫《蘇郎中》,根據(jù)民間一婦女遭丈夫凌辱的故事編寫而成。北齊有一姓蘇、自號為“中郎”的人,常酗酒,每醉必毆其妻,鄰人知道后,編 成劇目來戲弄之:“丈夫著婦人衣,徐行入場。行歌,每一疊,傍人齊聲和之云:‘踏搖和來,踏搖娘苦和來!’以其且步且歌,故渭之踏搖’;以其稱冤,故言 苦。及其夫至,則作毆斗之狀,以為笑樂。”這是一出具有諷刺意味的歌舞戲。
盡管此時的歌舞戲還處在戲劇表演的初級、萌芽的階段,但它們?yōu)槲覈哂懈叨染C合的戲曲藝術的形成作了必要的準備,是不容忽視的。
5.什么是隋唐宮廷燕樂?
燕 樂,又稱宴樂、讌樂,即飲宴之樂。是專指天子及諸侯宴飲賓客時所用的音樂。隋唐時期的燕樂以其宏大的體制和取得的高度成就在中國古代音樂史上放射 出異彩。標志著我國古代音樂的發(fā)展已達到空前的高度和水平。燕樂中多部伎,坐、立部伎的發(fā)展是建立在多民族音樂并存的基礎之上的。
多部伎
多 部伎的建立,可追溯到隋初,當時多部伎是以法令的形式頒布的,依據(jù)地域、民族音樂特點進行劃分的多部伎的燕樂體制。最初多部伎只有“七部伎”,隋 場帝時期增至“九部伎”。唐代多部伎有“九部伎”,它是在隋“七部位”基礎上,廢除“文康伎”、“天竺伎”,將協(xié)律郎張文收制作的《景云河清歌》(即《燕 樂》)列為伎部之首。另加入“扶南伎”。“十部伎”是在貞觀十四年唐太宗統(tǒng)一高昌后,遂將“高昌伎”列為其中一部。
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