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p>
托爾曼及其理論對于我們的教育理論、心理學理論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簡要分享托爾曼關于學習的理論。
托爾曼經(jīng)常用動物的動機、認識、預期、意向和目的來描述動物的行為。他關心行為理論如何同諸如知識、思維、計劃、推理、目的、意向等概念相聯(lián)系。他 的理論被稱為目的行為主義、整體性行為主義、符號—完形說或預期說。由此可見他所受的格式塔學派的影響。符號學習理論(或符號—完形—期待理論)是托爾曼 學習理論的一個核心內容。他認為學習者所學到的東西并不只是簡單的機械的運動反應,而是達到目的的符號及其意義。他以一系列特別設計的實驗來證實符號學習 理論。他以白鼠學習方位的迷宮實驗證明了他的理論。
迷宮有一個出發(fā)點、一個食物箱和三條長度不等的從出發(fā)點到達食物箱的通道。實驗開始時,將白鼠置于出發(fā)點,然后讓它們自由地在迷宮內探索。一段時間 后,檢驗它們的學習結果。檢驗時,再將它們置于出發(fā)點,并對各通道做一些處理,觀察它們的行為。結果是,若三條通道暢通,白鼠選擇第一條通道到達食物箱; 若A處堵塞,白鼠選擇第二條通道;若B處堵塞,白鼠選擇第三條通道。根據(jù)這一實驗以及許多類似的實驗,托爾曼認為:①學習是有目的的行為,而不是盲目的。 ②學習是對“符號—完形”的認知。白鼠在學習方位迷宮圖時,并非學習一連串的刺激與反應,而是在頭腦中形成一幅“認知地圖”,即“目標—對象—手段”三者 聯(lián)系在一起的認知結構。學習不是簡單的機械的運動反應,而是學習“達到目的的符號”及其所代表的意義。③在外部刺激(S)和行為反應(R)之間存在中介變 量(O)。主張將行為主義S—R公式改為S—O—R公式,O代表機體的內部變化。對此結果,托爾曼解釋為,白鼠在走迷宮時根據(jù)對情景的感知,在頭腦里有一 種預期(或者假設)。動物的行為受其預期的指導,因此動物的行為是有目的的行為。在多次嘗試中,有的預期被證實,有的未被證實。預期的證實是一種強化,這 就是所謂的內在強化,即由學習活動本身所帶來的強化。
受格式塔心理學的影響,托爾曼否認了桑代克的效果律,認為獎勵或強化在學習中所起的作用很小。他提出了帶有明顯認知色彩的學習理論,認為有機體習得 的是關于周圍環(huán)境、目標位置以及達到目標的手段和途徑的知識,也就是形成“認知地圖”的過程,而不是習得簡單、機械的運動反應。他用“符號”一詞來代表有 機體對環(huán)境的認知,而關于目標及達到目標的手段和途徑的意義的知識則是對符號意義的認知。學習其實就是習得達到目的的符號及其所代表的意義。這就是托爾曼 “符號學習” 理論的基本含義。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