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p>

考生在復習教育心理學中的一般學習理論這章時,往往會覺得理論多、人物多,復習了一段時間就會出現(xiàn)混淆現(xiàn)象。而這部分的考題往往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 難,比如,桑代克認為學習是一個(嘗試錯誤)的過程;巴甫洛夫的經(jīng)典性條件反射理論包括(獲得與消退、泛化與分化);斯金納提出了(程序教學);(布魯 納)強調學習過程中知識結構的重要性,等等。如果考生對這章的框架體系十分熟悉的話,解答這類題目都會變得非常容易??墒?,往往有的考生在復習這部分內容 時,認為不同理論學派的觀點都比較深奧,于是在學習時只關注一些較難較偏的細節(jié),卻忽視了整體的知識邏輯體系,最終導致考試時不能很好地提取相應的知識 點。今天欣瑞教育小編老師就從本章整體的知識框架體系入手來幫助同學們熟悉本章的知識邏輯體系。

首先,同學應該明確一般的學習理論這一章所探討的核心問題就是,不同的理論流派對于什么是學習,或者說學習是怎么發(fā)生的這類問題的不同觀點。因此, 大家在最后的試圖回憶階段,應該問自己“行為主義流派認為學習是一個什么過程?”“建構主義流派把學習看成是一個什么過程?”“行為主義的桑代克認為什么 是學習?”等問題,以此來加強對各個理論流派的不同理解。

接下來,我們應該從整體上對各個理論流派的顯著特點進行分析與識記。可以看到,學習理論流派從行為主義到認知主義,再到建構主義,直至人本主義,越 來越強調人的主體作用的發(fā)揮,越來越關注人自身情感的參與。其實,學完教育學課程一章的同學會發(fā)現(xiàn),我國當前新課改的一些理念就借鑒與融入了建構主義與人 本主義學習理論的一些觀點,比如,強調學習方式的自主、合作與探究,認為課程應該是整合、綜合的,而不僅僅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分科教學,內容編排上更應該注重 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等等。具體來說,行為主義一般認為行為發(fā)生變化了,學習就產生了,也就是一個刺激就會引起相應的反應,即S-R的聯(lián)結;認知派則將關 注的焦點從行為轉向了認知,認為認知結構發(fā)生變化了,學習就產生了;建構主義雖也強調學習者認知結構的重要性,可是在認知主義的基礎之上,更強調學習者主 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即認為學習是學習者積極主動建構的過程;而人本主義則認為沒有情感的參與就不是有意義的學習,因此在人本主義看來,認知流派的代表人物 之一奧蘇貝爾所說的有意義學習,僅僅是發(fā)生在頸部以上的學習,沒有情感,即心的參與,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有意義的學習。

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