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p>
一、教學目標
1.梳理文章脈絡,提取文章重要信息。
2.理清說明順序,體會邏輯詞的妙處,認識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3.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語言特點,進一步掌握運用說明方法說明事物。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清文章脈絡,體會邏輯詞的妙處,認識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分析說明方法的表達效果;運用說明方法說明事物。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小組討論法、多媒體運用等
四、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我們每天的交流大部分都是借助語言來完成的,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自然界中只有人類會“說話”嗎?(生:不是。比如狗“汪汪”貓“喵喵”都是在用它們自己的語言交流)沒錯,每個物種之間都有屬于它們自己的交流方式,剛才同學們舉的例子就很棒!那大家再思考一個問題,不同的物種之間有沒有可能交流呢?如果有可能,會是什么方式呢?老師看大家都是一臉迷惑的樣子,看來是暫時想不到,那么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今天的課文,看看大自然是怎樣向人類發(fā)出信號的吧。(板書:大自然的語言)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運用工具書解決不會的生字。
規(guī)范讀音:簌簌(sù) 銷聲匿(nì)跡 翩(piān)然 農(nóng)諺(yàn) 風雪載(zài)途
2.學生快速默讀,給文章劃分層次;找出決定物候現(xiàn)象來臨的因素。
更多真題及資料請加負責老師微信66746005領取
明確:
①層次劃分:1-3段:由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xiàn)象的描繪,說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qū)W。
4-5段:說明物候觀測對于農(nóng)業(yè)的重要性。
6-10段:具體說明決定物候現(xiàn)象來臨的因素。
11-12段:進一步說明物候觀測的意義并號召人們利用“大自然的語言”為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服務。
②決定物候現(xiàn)象來臨的因素:維度;經(jīng)度;高下差異;古今差異。(多媒體出示差異圖片)
(三)品析語句,合作交流
1.剛才大家已經(jīng)找到了決定物候現(xiàn)象來臨的四個因素,那請問這四個因素之間是什么關(guān)系?
明確:由主到次、由空間到時間。
2.作者在說明四個因素之間關(guān)系的時候,用了哪些邏輯詞?這樣用有什么表達效果?
明確:第7-10段段首分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提挈詞分說了決定物候現(xiàn)象來臨的四個因素,即緯度、經(jīng)度、高下差異和古今差異。這些邏輯詞的運用使得文章更加有條理,層次更加分明,結(jié)構(gòu)更加嚴謹。(板書:“首先”“第二”“第三”“此外”;條理清晰、層次鮮明、結(jié)構(gòu)嚴謹)
3.(多媒體展示常見說明方法)請同學們在課文中找一找作者都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這樣用又有什么作用呢?試舉一二例。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組交流,5分鐘后請小組代表發(fā)言。
明確:例:
①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已經(jīng)發(fā)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qū)W。
這句話運用了下定義的說明方法,更具體、更科學地說明了什么是物候?qū)W(或者說是物候?qū)W的特征)。②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這句話運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把活生生的生物比作“活的儀器”,生動形象的說明了物候觀測的重要性(或物候觀測的復雜和靈敏的特點),增加文章的趣味性。
③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
這句話運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通過不同年份的花期對比,突出強調(diào)了物候現(xiàn)象對農(nóng)業(yè)的影響。
④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廣,但是在大連,連翹和榆葉梅的盛開都比北京要遲一個星期。又如濟南蘋果開花在四月中或谷雨節(jié),煙臺要到立夏,兩地緯度相差無幾,但煙臺靠海,春天便來得遲了。
這句話運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更具體更真切地說明了經(jīng)度的差異也是影響物候的因素之一,使文章更有說服力。
⑤影響物候的四個因素:運用了分類別的說明方法,條理清楚地說明了影響物候的因素有哪些。
(板書:下定義、打比方、作比較、舉例子、分類別)
(四)拓展延伸,小結(jié)作業(yè)
1.請同學們想一想,在我們身邊都有哪些現(xiàn)象是你比較感興趣的,試著運用我們剛才學過的任意一種說明方法說明一下。
2.小結(jié):記敘抒情類文本中的描寫,其作用往往在于描寫精準地傳遞了某種言外之意或傳達了作者的某種情感,呈現(xiàn)語言的美感。而說明文中運用描寫,其目的是為了更自然地引出說明對象,更好地展現(xiàn)說明對象的特征,更好地闡述文章的事理,揭示說明順序等。
3.作業(yè):寫一篇不少于400字的說明文,說明自己身邊的任意現(xiàn)象。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事理說明文,在中學生的課本當中不太常見,因此,教學重難點就需要圍繞說明文的說明方法及表達效果展開。其次,說明文由于肩負著介紹事物、闡述事理的“使命”,所以相對于小說、散文等“講故事”的文體來說要枯燥得多,因此在教學設計中就需要多費些心思。
在進行本節(jié)課教學設計時,考慮到文體以及本文特色,教學活動主要圍繞體會邏輯詞的妙處,認識說明方法及分析表達效果展開。因此本課教案相對完整,重難點突出。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需要更多地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情況及課堂狀態(tài)。
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