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

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歸因理論都是一個高頻考點。本文在此對其知識點進行總結,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備考有所幫助!

一、背景簡介:

為了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動機,首先必須了解學習行為是如何受學習動機影響的,這就是學習動機理論所探討的問題,而在各種有影響的動機理論中,歸因理論最為強調認知的觀點。其指導原則和基本假設是:尋求理解是行為的基本動因。所謂歸因,指人們對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分析,指出其性質或推斷其原因的過程。通俗地講,就是我們做完一件事情后要做一下總結,對我們所做事情的結果加以分析、判斷、尋找原因。

二、歸因理論

(一)海德的歸因理論

歸因理論是由海德最早提出的。他認為,人們具有理解世界與控制環(huán)境兩種需要,使這兩種需要得到滿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們行動的原因,并預言人們將如何行動。歸因如何影響人的學習動機?海德認為,行為的原因或者在于環(huán)境,或者在于個人。如果把行為歸因于他人的影響、獎勵、運氣、工作難易等環(huán)境原因,那么個人可以對行為結果不負責任;如果把行為歸因高等教育于人格、動機、情緒、態(tài)度、能力等個人原因,那么個人就要對自己的行為結果負一定的責任。海德所說的歸因于環(huán)境,類似于我們把事情的責任歸因于客觀或他人,而后者則是歸因于主觀和自己。

(二)羅特的控制點理論

羅特對歸因理論進行了發(fā)展,提出了控制點的概念,并依據控制點把個體分為內控型和外控型。內控型的人認為自己可以控制周圍的環(huán)境,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都是由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等內部因素造成的,他們樂于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外控型的人則感到自己無法控制周圍的環(huán)境,無論成敗都歸因為他人的影響或運氣等外在因素,他們往往對自己的行為不愿承擔責任。

(三)韋納的歸因理論

在海德和羅特的基礎上,韋納從認知的角度出發(fā)對歸因的實質進行解讀。歸因理論的一個核心假設是:人們都試圖維持一種積極的自我形象。因此,失敗的個體會將失敗歸因于自己的運氣,而成功的個體則將成功歸因于自己的技能和智力,歸因不是一個獨立的過程,而是上一次行為與下一次行為之間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其歸因理論主要有以下三個論點:人的個性差異和成敗經驗等影響著他的歸因;人對前次成就的歸因會影響到他對下一次成就行為的期望、情緒和努力程度等;個人的期望、情緒和努力程度對成就行為有很大的影響。

1.個體對自己的行為及其結果有尋找原因的傾向,個體解釋自己行為結果時的歸因是復雜而多維度的,不同的歸因方式會影響個體今后的學習動機。

2.影響行為結果的原因:六因素與三維度。

韋納認為,個體通常把自己經歷過的事情的成敗歸結為如下六個原因:(1)能力,即個人評估自己能否勝任該項工作;(2)努力程度,個人反省在工作過程中是否已經盡力;(3)工作難度,即憑個人經驗判定該項任務的困難程度;(4)運氣,即個人自認為此次各項成敗是否與運氣有關;(5)身心狀況,即工作中個人的身體及心情狀況是否影響工作成效;(6)外界環(huán)境,即除上述五項外,尚有其他與此有關的影響因素(如別人幫助、評分不公等)。韋納所發(fā)現的六項成敗因素,后來被證實可以代表一般人的歸因反應。只是學生們對考試成敗的歸因,主要是前四項(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難度、運氣)。

進一步,韋納把上述六項因素按各自的性質,分別歸人三個維度:(1)因素來源,指當事人自認為影響其成敗因素的來源,是由于個人條件(內控),還是來自外在環(huán)境(外控)。在此維度上,能力、努力和身心狀況這幾項屬于內控,其他三項屬于外控。(2)穩(wěn)定性,指當事人自認為影響其成敗的因素,在性質上是否穩(wěn)定,是否在類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維度上,能力與工作難度兩項是不易隨情境改變的,是比較穩(wěn)定的,其他各項則都不穩(wěn)定。(3)可控制性,指當事人自認為影響其成敗的因素在性質上能否由個人意愿決定。在此維度上,只有努力程度一項是可以憑個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項都是個人無能為力的。

三、歸因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1.對學生學習結果的情感體驗的影響

學生對學習成敗原因的不同解釋,直接影響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學習取得好成績會感到高興,但只有當學生將成功歸因于能力強或足夠努力時,才會感到自豪與滿意。而如果把成功歸因于題目簡單或自己比較幸運時,學生可能就不會感到自豪與滿意。

2.對學生后續(xù)學習的期望的影響

如果學生把自己的成功歸結為自己能力強或努力學習的結果,他會認為下次我努力學習一定還會取得成功。如果學生把自己的成功歸結為任務簡單或是我這次比較幸運,他會認為下次就不一定會這么幸運了,題目難度也可能會增加,所以下次能取得什么樣的成績就很難說了。

3.對學生學習的努力程度的影響

當學生將成功歸因于自己的努力時,成功帶來的自豪感和滿意度會讓他繼續(xù)努力以求下次取得同樣的成功,即使遇到困難也能克服。當學生將失敗歸因于自己努力不夠時,下次他會做出更大的努力并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以獲得更多的成功。而如果學生將自己的成敗歸結為自己能力強而成功,或自己能力太弱而失敗時,學生所投入的努力就會減少。

4.對學生自身的認識和評價的影響

經常取得成功的學生會增強對自己能力的預測與估計,從而使他獲得比較髙的自我效能感,這會使他更積極地認識自己,對自己有客觀正確的判斷,反之則會產生負面影響。

四、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歸因

一個總是失敗并把失敗歸于內部的、穩(wěn)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學生會形成一種習得性無助的自我感覺。習得性無助是當個體感到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不會對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產生影響時所體驗到的一種抑郁狀態(tài)。根據歸因理論,學生將成敗歸因于努力比歸因于能力會產生更強烈的情緒體驗。努力而成功,體驗到愉快;不努力而失敗,體驗到羞愧;努力而失敗,也應受到鼓勵。因此,教師在給予獎勵時,不僅要考慮學生的學習結果,而且要聯(lián)系其學習進步與努力程度狀況來看,強調內部、穩(wěn)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在學生付出同樣努力時,對能力低的學生應給予更多的獎勵,對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給以最高評價,對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則給以最低評價,以此引導學生進行正確歸因。

最后,再次希望能對各位考生的備考能夠有所幫助!

關注微信公眾號xreduv了解最新考試資訊,加QQ群245394720定期發(fā)免費輔導資料。教師編制考試內容廣泛,考生往往無從下手,抓不住重點。推薦報名教師編制考試筆試直播課程(點擊購買,隨報隨學,不限時間次數。免費試聽)進行系統(tǒng)學習。關于教師編制考試相關最新資訊或備考點擊進入備考專題。

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