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是教育心理學中行為主義理論中的一個重要部。同樣,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也是我們遼寧招教考試教育心理學理論需要重點準備的考點。一般來說,題型多為客觀題,考察方式包括單選題、多選題、判斷題,單選主要的考察方式是例子的反選。在本文中,將結合常見的考題,帶領大家對這部分的內容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希望對大家的備考有一定的幫助。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來源于一個經典實驗——波波玩偶實驗。即:班杜拉讓3~6歲之間的72名幼兒參與實驗,在實驗前將其分為了對照組,實驗組一和實驗組二,每組為24人。
分組后每個兒童都被分別帶到一間房間里觀看不同的實驗情境:
實驗組一:24名兒童觀看一位成人對“波波玩偶”實行暴力行為——用錘子敲,以及把玩偶拋到空中,嘴里發(fā)出“砰、嘣”的聲音。
實驗組二:24名兒童觀看一位成人安靜地擺弄玩具,完全忽視波波玩偶。
對照組:24名兒童在房間中時,成人完全不出現(xiàn)。
在觀看了榜樣行為后, 班杜拉為參與實驗的兒童設置了與視頻中一樣的情境,并觀察他們所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實驗結果發(fā)現(xiàn)觀看暴力行為的實驗組一中的兒童,模仿性暴力行為的水平遠遠高于觀看非暴力行為的實驗組二以及對照組。實驗表明,兒童的學習并非是簡單的刺激和反應之間的聯(lián)結,在這一過程中還要有頭腦的參與,兒童通過觀看榜樣的行為,也能夠學會相應的行為。同時,依據這個實驗班杜拉得到了著名的觀察學習
在這里,大家需要掌握幾個概念:
第一,直接的觀察學習:指對示范行為的簡單模仿。比如,幼兒模仿成人走路的樣子,就是直接把看到的榜樣的簡單動作直接模仿出來。
第二,抽象的觀察學習:指觀察者從對他人行為的觀察中獲得一定的行為規(guī)則或原理,從而根據這些規(guī)則或原理表現(xiàn)出某種類似的行為。比如,兒童看了《亮劍》電視劇后就能在學校中表現(xiàn)出類似的攻擊行為,此種行為與劇中攻擊行為并非完全一模一樣,但內部的機制和原理卻是相同的。
第三,創(chuàng)造性觀察學習:指觀察者通過對各個不同榜樣的行為特點進行新的組合,從而形成一種全新的行為方式,如兒童觀察了父母、兄弟姐妹、朋友的不同行為特點,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行為風格。這種在模仿的基礎上加以創(chuàng)新的學習就是創(chuàng)造性的觀察學習
結合常見的考題,我們將這部分內容進行相應的鞏固。例如:
兒童看暴力電影習得了一般的攻擊性態(tài)度屬于( )。
A.直接的觀察學習 B.抽象性觀察學習
C.懲罰 D.創(chuàng)造性觀察學習
答案B:解析:看暴力電影習得攻擊性的態(tài)度,屬于從觀察中獲得了某樣規(guī)則和原理,故是抽象性觀察學習,所以選B。
關注微信公眾號xreduv了解最新考試資訊,加QQ群245394720定期發(fā)免費輔導資料。教師資格證面試時間臨近,關于教師資格證面試考試相關最新資訊或備考點擊進入備考專題。
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