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p>
1.下列句子沒有使用修辭手法的一項是( )。
A.母親只是中國千百萬勞動人民中的一員,但是,正是像母親這樣的勞動人民,才是中國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
B.扎西安全到家,母親心中的石頭終于落了下來。
C.汽車在望不到邊際的高原上奔馳,撲入你的視野的,是黃綠錯綜的一條大氈子。
D.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
2.下列句子中運用的修辭方法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
A.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B.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C.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D.舉酒欲飲無管弦。
3.下列句子沒有使用修辭手法的一項是( )。
A.春月是一只青春鳥,馱著幽幽夜色,棲落在古城的墻角。
B.周總理,我們的好總理,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
C.寬容,是一種坦蕩,是一種豁達。
D.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jīng)滿是桃兒、杏兒、梨兒。
4.下列句子中運用的修辭方法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
A.彎彎的小河像一條彩帶似的向遠方飄去。
B.他餓得都可以把一頭大象給吃了。
C.山這邊,梯田里的莊稼,像綠海里卷來的一道道浪頭。
D.這些白樺樹棵棵鮮嫩、挺拔,像筆直站立的少年一樣。
5.下列句子中沒有運用修辭方法的一項是( )。
A.他每天每一點鐘都要換一套衣服。
B.夏天,母親就如同一尊雕像,執(zhí)著地守候在一個大大的冰棍箱旁。
C.這好像是因為顧客太少,他坐在門口拉這曲胡琴來代替收音機作廣告的。
D.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兒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兒粉色。
6.下列句子,修辭方法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
A.她已經(jīng)展開身體,像輕盈的、筆直的箭,“哧”地插進碧波之中。
B.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樹葉,在海上起伏行進。
C.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鋼刀刺了過來,又穩(wěn)又準,擊中要害,令你無法動彈。
D.白楊樹偉岸,正直,樸質(zhì),嚴肅,也不缺乏溫和。
7.“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這句話用的修辭手法有( )。
A.夸張、對偶 B.比喻、對偶
C.擬人、排比 D.排比、夸張
8.下列句子沒有使用借代修辭手法的一項是( )。
A.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B.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C.一春魚鳥無消息,千里關(guān)山勞夢魂。
D.帶湖吾甚愛,千丈翠奩開。
9.下列詩句中,沒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項是( )。
A.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B.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C.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D.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
10.下列句子中,沒有使用夸張手法的一項是( )。
A.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B.昔日橫波目,今成流淚泉
C.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D.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吳淞半江水
11.下列詩句中,沒有使用比擬手法的一項是( )。
A.東風便試新刀尺,萬葉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處見山影,小艇歸時聞草聲。
C.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
D.唯有南風舊相識,偷開門戶又翻書。
【參考答案】
1.A【解析】
A項,沒有運用修辭手法,“正是像母親這樣的勞動人民”容易造成干擾,雖然有“像”字,但“母親”和“勞動人民”一樣,本質(zhì)都是人。故此處只是舉例。
B項,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母親的擔心”比作“石頭”。
C項,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高原”比作“大氈子”。
D項,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把“海燕”比作“閃電”。同時,“高傲地”賦予海燕以人的情態(tài),使用了擬人的手法。
故本題選A。
2.B【解析】
A項,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檣櫓”代指水軍的戰(zhàn)船。詩句大意:談笑之間,曹操的無數(shù)戰(zhàn)船在濃煙烈火中燒成灰燼。
B項,運用了夸張和比喻的修辭手法,“穿空”夸大了“亂石”的高度和力度;“千堆雪”比喻浪花。詩句大意: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驚人的巨浪拍打著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層層浪花。
C項,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金戈鐵馬”代指精銳的部隊。詩句大意:遙想當年,他指揮著強勁精良的兵馬,氣吞胡虜一如猛虎!
D項,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管弦”代指音樂。詩句大意:舉起酒杯想要飲酒卻無助興的音樂。
故本題選B。
3.C【解析】
A項,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春月”比喻成“青春鳥”。
B項,運用了反復的修辭手法,“你在哪里”反復,強調(diào)感情。
C項,沒有運用修辭手法。
D項,運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花里帶著甜味兒”是通感修辭手法。本來花是香的,用嗅覺才能感受到,甜味只有用味覺感受,但是作者將兩種感覺互通,以味覺寫嗅覺。
故本題選C。
4.B【解析】
A項,比喻,把“小河”比作“彩帶”。
B項,夸張。形容“他”餓得程度。
C項,比喻,把“莊稼”比作“浪頭”。
D項,比喻,把“白樺樹”比作“少年”。
故本題選B。
5.C【解析】
A項,“每一點鐘都要換一套衣服”使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
B項,句中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母親比喻成雕像。
C項,句中未使用修辭手法。
D項,“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
故本題選C。
6.D【解析】
A項,比喻,將“她”比作箭。
B項,比喻,將航母比作樹葉。
C項,比喻,將目光比作鋼刀。
D項,擬人,將白楊樹人格化,賦予白楊樹人的性情與品格。
故本題選D。
7.A【解析】
此句出自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粉面”對“丹唇”,“威不露”對“笑先聞”,是比較工整的對偶。“丹唇未啟笑先聞”運用超前夸張的手法,表現(xiàn)王熙鳳潑辣的性格特點和美麗的外表。
故本題選A。
8.D【解析】
不直說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稱,借同它密切相關(guān)的名稱去代替,這種辭格叫借代,也可叫“換名”。
A項,借代。該句選自《琵琶行》,“絲竹”本是制作樂器的材料,在這里代指音樂,是用具體事物代替抽象事物。
B項,借代。該句選自《滕王閣序》,“佩玉鳴鸞”本是身上佩戴的玉飾、響鈴,在這里代指舞女,是用借體的特征、標志去代替本體。
C項,借代。該句選自《鷓鴣天·枝上流鶯和淚聞》,“魚鳥”本是傳遞消息的方式,在這里代指書信,是用具有典型化的人或事物的專有名稱代替本體。
D項,比喻。該句選自《水調(diào)歌頭·盟鷗》,意思是放眼千丈寬闊的湖水,宛如打開翠綠色的鏡匣一樣。此處本體為湖水,喻體為翠奩。
故本題選D。
9.D【解析】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這里,“涕”意為眼淚,是本體;“雨”是喻體;“如”是比喻詞。詩句將眼淚比作雨,寫出了織女因愛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與痛苦。
B項,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出自東晉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樊籠:蓄鳥工具,這里比喻官場生活。這里運用了借喻的修辭,“樊籠”是喻體,本體和比喻詞沒有出現(xiàn)。詩句將官場生活比作樊籠,寫出了詩人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對自然的熱愛之情。
C項,出自唐代李賀的《馬詩二十三首·其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這里“沙如雪”“月似鉤”是比喻。“沙如雪”,“沙”是本體,“雪”是喻體,“如”是比喻詞;“月似鉤”,“月”是本體,“鉤”是喻體,“似”是比喻詞。詩句運用比喻手法寫出了邊疆戰(zhàn)場的景色。
D項,出自唐代崔道融的《梅花》:“數(shù)萼初含雪,孤標畫本難。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橫笛和愁聽,斜枝倚病看。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這里“如”表示假設,不是比喻詞。
故本題選D。
10.A【解析】
A項,出自唐代賈島的《題詩后》。句意為:這兩句詩我構(gòu)思三年才得來,一讀起來禁不住兩行熱淚流出來。沒有使用夸張的修辭手法。
B項,出自唐代李白的《長相思三首·其二》。句意為:當年遞送秋波的雙眼,而今成了流淚的源泉。該句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擴大夸張。
C項,出自唐代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句意為:這是從誰家飄出的悠揚笛聲呢?它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滿洛城”是藝術(shù)的夸張,在詩人的想象中,這優(yōu)美的笛聲飛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聽到了。該句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擴大夸張。
D項,出自唐代杜甫的《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句意為:不知從哪里弄來鋒利的并州剪刀,把吳淞江的江水剪來了一半。該句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擴大夸張。
故本題選A。
11.B【解析】
A項,擬人。詩句賦予東風人的動作,能用剪刀裁剪萬葉千花。
B項,該項沒有使用比擬手法。
C項,擬人。詩句賦予芍藥人的情態(tài),能含淚;賦予薔薇人的動作,能臥曉枝。
D項,擬人。詩句賦予南風人的動作,能偷偷開門窗和翻書。
故本題選B。
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