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

小學

  一、教學設計

  【設計材料】

  下面是部編版語文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第25課《王戎不取道旁李》全文。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吹肋吚顦涠嘧诱壑ΓT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設計與問題】

  1.在本文的一類生字中選三個各組一個詞,并用楷體認真抄寫。

  2.結合課文內容,說說為什么“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

  3.為《王戎不取道旁李》設計一個完整的教學簡案(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時間、教學過程、作業(yè)布置和板書設計)。

  【參考答案】

  小學

  一、教學設計

  1.【參考答案】嘗試 諸位 競賽

  2.【參考答案】

  李子樹長在路邊,過往的行人比較多,如果李子是甜的,早被路人摘光了,不可能多子折枝,因此,只有一種可能,這是苦李。

  3.【參考答案】

  課題:王戎不取道旁李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認識“戎、諸”等3個生字,會寫“戎、嘗”等5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借助注釋,了解文言文的主要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養(yǎng)成善于觀察、仔細思考的習慣,能根據(jù)有關現(xiàn)象做出推理和判斷,避免不必要的錯誤,少走彎路。

  教學重點:

  借助注釋,掌握本課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學習王戎仔細觀察、善于分析的品質,懂得看問題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fā)興趣

  上課之初,教師提問:同學們,我說一句話你們來說說是什么意思?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兩句話和現(xiàn)代人說的話有何區(qū)別?(學生回答)像這樣的語言叫文言。我們以前也背過文言文,還記得嗎?(學生回憶)由文言組成的文章叫文言文。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個文言故事,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板書課題《王戎不取道旁李》)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解決生字詞。

  要求: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利用工具書以及課本注釋,自行解決生字詞,熟練掌握“戎、諸”等字。教師巡視指導,檢查反饋。

  明確:(1)戎:這個字由兩部分組成——“戈”指得是長柄兵器,“十”是鎧甲的“甲”,是上戰(zhàn)場時所穿的盔甲,合起來表示爭斗、戰(zhàn)爭的意思。(2)戎róng不可讀作yóng;諸zhū不可讀作zhǔ。

  (二)通讀課文。

  要求:教師示范讀文之后學生齊讀,教師糾正發(fā)音和語句讀法。

  明確: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三)解課題。

  要求:學生自主解決,教師反饋。

  明確:“取”指的是摘。“道”指的是道邊、道旁。“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意思是王戎不去摘道旁樹上的李子。

  三、研讀課文,深入分析

  (一)了解起因

  1.提問:從第一句可以獲得什么信息?

  明確:可以知道事情發(fā)生的時間,即王戎七歲時;可以知道故事的對象,有王戎和許多小孩。

  2.提問:通過這句話,你掌握了哪些重要詞語的含義?

  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閱讀體會,自由分享。

  明確:“嘗”:曾經;“諸”:眾多;“游”:游玩。

  3.提問:請你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句話的意思?

  要求:各抒己見。

  明確:王戎七歲時,曾經和許多小孩子一起玩耍。

  4.朗讀指導:①學生代表朗讀,其他同學點評,注意“嘗”后要停頓;②全班齊讀該句,讀準字音,讀清停頓。

  (二)理解故事

  1.提問:你認為第二句中哪些詞語是理解的關鍵?

  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由分享學習體會。

  明確:“多子”,表示許多果實;“折”,使……彎曲;“競”,表示爭先;“取”,拿;“唯”只有。

  2.提問:此時他們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

  要求:同桌交流,舉手回答。

  明確:看到道路旁邊的李樹上有許多李子,很多小孩都爭著去摘,只有王戎卻一動不動。

  3.提問:第三句中哪個關鍵詞突出了李子的多?它和現(xiàn)代漢語中的哪一個詞語意思相近?

  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派小組代表回答。

  明確:“多子折枝”;意思相近的詞語是“碩果累累”。

  4.提問:將文中的“唯”刪去可以嗎?為什么?

  要求:各抒己見。

  明確:不可以,“唯”字突出了王戎的與眾不同,沉著冷靜。

  5.提問:此處是如何刻畫王戎和其他小孩的形象的?

  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派小組代表回答。

  明確:使用了對比的手法,用其他小孩“競走取之”與王戎的“不動”形成對比,突出了王戎的沉著。

  6.朗讀指導:①學生嘗試讀該句,讀準字音;②教師范讀,學生劃好停頓;③全班齊讀。

  7.提問:你若在場,看到王戎不動,你會好奇嗎?你會怎么問王戎?

  要求:學生模擬情境,練習說話,先用現(xiàn)代文說,而后嘗試用小古文的方式來表達。

  8.提問:王戎是如何回答的?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要求:各抒己見。

  明確:樹在道路的旁邊,卻有這么多的李子,這些一定都是苦澀的李子。

  9.提問:從“必”字可以看出什么?

  要求:同桌交流,舉手回答。

  明確:可以看出王戎對自己的判斷非常自信。

  10.提問:那句話可以看出王戎非常自信?

  要求:各抒己見。

  明確: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果。

  11.提問:他為什么會如此自信?為什么這些李子是苦的?

  要求:以小組為單位,結合生活經驗討論交流。

  明確:因為王戎能根據(jù)環(huán)境認真思考。道路兩旁的李子無人管理,若是甜的,早就會被路過的行人采摘吃掉的;但是這些李子卻如此多,一定是苦澀難吃的。

  12.模擬表演:學生代表模仿王戎的語氣讀句子,讀出堅定的語氣,其他學生點評。

  13.提問:小伙伴們開始信不信王戎的話?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要求:舉手回答。

  明確:不相信,從“取之,信然”可以看出他們是摘了果子之后,才發(fā)現(xiàn)果子確實苦,就相信了王戎的話。

  (三)領悟道理

  1.提問:從這個故事當中,你獲得了什么啟發(fā)?

  要求:默讀課文,自由總結,舉手回答。

  明確:要像王戎一樣,遇事冷靜觀察、善于思考,不盲目跟風。

  2.嘗試背誦:觀察圖片,跟隨音樂,全班有感情地背誦全文。

  四、鞏固拓展,提升認知

  提問:“諸兒競走取之、人問之、取之”,以上三者都包含“之”字,“之”字在文言文中經常出現(xiàn),往往用于指代某一樣事物。那么,這里的三個“之”分別代表了什么呢?

  要求:自讀課文,聯(lián)系上下文思考,小組內展開討論。

  明確:第一個和第三個“之”指代的是李子,第二個“之”指代的是王戎不摘李子這件事。

  五、歸納總結,深入理解

  方式:以“夸一夸王戎”的形式來小結。

  明確:王戎,真是一個勤于思考、善于觀察的人。王戎能通過一些現(xiàn)象來進行合理的判斷,這真是一個好習慣,正因為如此,長大后的王戎才學過人,在當時被人們稱為“竹林七賢”之一,而且做了相當于宰相這樣大的官員。

  六、實際演練,分層作業(yè)

  1.回家后將本文的故事講給父母聽。

  2.在生活中,你曾經最難忘的一件事是什么,認真思考?下次課一起分享。

  板書設計:

  王戎不取道旁李

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