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p>

九、課程

(一)課程及其意義、課程類型、制約課程的因素

1.課程的內涵:廣義的課程是指學生在校期間所學內容的總和及課時安排,狹義的課程特指某一門學科

2.課程的意義:

3.課程的類型:(1)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2)綜合課程和核心課程;(3)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4)顯性課程與隱形課程

4.制約課程的因素:(1)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時代人類文化及科學技術發(fā)展水平;(3)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能力基礎及其可接受性

(二)課程標準的意義和功能、新課程標準的基本框架

1.課程標準的意義:(1)課程標準是國家對各門學科的教學提出的統(tǒng)一的要求和具體規(guī)格;(2)課程標準是編寫教科書的直接依據(jù),也是教師進行教學 工作的基本依據(jù);(3)學校、教師應透徹領會課程標準的內容和精神,按照課程標準編寫教材,落實教學;(4)課程標準是衡量各學科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

2.新課程標準的功能:(1)指導教材編寫;(2)指導教學;1)幫助教師樹立新的教學觀;2)指導教師組織教學;3)指導課程評價

3.新課程標準的基本框架

(1)前沿:課程性質、課程基本理念、課程設計思路;(2)課程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3)內容標準——內容領域及行為目標;(4)實施建議——教學建議、評價建議、教材編寫建議、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建議;(5)附錄——術語解釋、案例

(三)新課程結構的主要內容與特征

1.新課程結構的主要內容:(1)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2)高中以分 科課程為主;(3)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必修課程;(4)農村中學課程要為當?shù)厣鐣洕l(fā)展服務2.新課程結構的特征:(1)課程結構的均衡 性;(2)課程結構的綜合性;(3)課程結構的選擇性

(四)課程資源及其開發(fā)利用

1. 課程資源的特點:開放性、價值潛在性、多質性

2. 課程資源開發(fā)利用的原則:共享性原則、經濟性原則、實效性原則、因地制宜原則

十、教學

(一)教學的意義與任務

1.教學的意義:(1)教學是社會經驗得以再生產的一種手段;(2)教學為個人全面發(fā)展提供科學的基礎和實踐;(3)教學是學校教育的基本途徑,學校工作必須以教學為主

2.教學的任務:(1)傳授系統(tǒng)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2)發(fā)展學生智力、體力和創(chuàng)造才能;(3)培養(yǎng)社會主義品德和審美情趣,奠定學生的科學世界觀基礎;(4)關注學生個性發(fā)展;(5)教會學生學習,培養(yǎng)自學能力

(二)教學過程的本質、教學過程的規(guī)律

1.教學過程的本質:(1)教學過程主要是一種認識過程;(2)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1)認識的間接性;2)認識的交往性;3)認識的教育性;4)有領導的認識

2.教學過程的規(guī)律:(1)教學相長性規(guī)律;(2)教學發(fā)展性規(guī)律;(3)教學教育性規(guī)律

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