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p>

【清代散文與駢文】

清初散文家分兩派:一派以清初啟蒙主義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為代表,主要從文章內容上抨擊晚明散文的空疏,強調文章的社會功能(學人之 文);另一派以侯方域、魏禧、汪琬為代表(清初三大家),主要從文章風格上力戒晚明文章的放誕和纖佻習氣,主張恢復唐宋散文的醇厚傳統(tǒng)(文人之文)。

學人之文大力倡導經世致用,強調文章須有益于天下;主張文章應言之有物,反對空無一物的文章;將散文作為宣揚自己的政治觀點和學術主張的工具,形成 了清初散文質實和致用的文風;過于強調文章的現(xiàn)實作用,忽略了文學色彩。黃宗羲政論集《明夷待訪錄》具有民主主義思想,文風宏偉渾厚、縱橫恣肆,富有論辯 色彩。

桐城派: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方苞、劉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稱為“桐城派”。桐城派散文理論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學為思想基礎,以清王朝政權為服務目的,以先秦兩漢和唐宋八家的古文為楷模,在文章體制和作法上有細致規(guī)則的系統(tǒng)化的散文理論。

方苞將自己的散文理論核心概括為“義法”二字,“義”即“言有物”,文章要有內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要有條理、有層次、有技巧;強調文章要有 實際內容,反對空洞無物,法的最高典范是左傳、史記、唐宋八大家、歸有光,以韓愈、歐陽修為最,義法的目的是將道統(tǒng)和文統(tǒng)融為一體,代表了清代封建政權和 士人心態(tài)對散文的要求祈望,與清代質實尚樸的社會思潮較吻合,在整個清代產生了極大影響。

劉大櫆是方苞的弟子,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文論見于《論文偶記》,探討神氣、音節(jié)、字句三者之間的關系。

姚鼐對古文理論的主要貢獻是對前人的學說進行了融合和總結,使之更加具體化,他強調義理、考證、文章三者兼?zhèn)?,還提出“八要”來將義理、考證、文章 三者融合落到實處,將多種文風歸結為“陽剛”和“陰柔”兩種。姚鼐不僅發(fā)展了桐城派的散文理論,而且還在自己周圍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桐城派散文體系(文章比 較重視形象、意境和辭藻所顯示的內在意蘊,登泰山記)。(管同、梅曾亮、方東樹、姚瑩號稱“四大弟子”)

陽湖派:嘉慶年間,惲敬和張惠言對桐城派理論作了一些修正,二人及大部分追隨者都是陽湖人,所以被稱為陽湖派。散文理論與桐城派相異之處:一是在桐城派規(guī)定的取法六經語孟和唐宋八家之外,同時兼取子史百家;二是把駢文的筆法引入古文,使散文也具備駢文博雅工麗的特點。

陳維崧對清初駢文起了開風氣之先的作用,駢文氣勢雄偉、情藻豐富,為清代駢文的發(fā)展規(guī)定了方向。

汪中駢文:效法齊梁,卻能將滿腔熱血注入其中,不但意度雍容、流麗生動,而且情致婉轉、生動感人?!逗钢I頌》對義不食盜者之食的傳統(tǒng)觀念提出了 質疑,《經舊苑吊馬守貞文》對文人獨立人格喪失的強烈憤懣和對個體價值的熱切向往。從文學發(fā)展的眼光看,汪中的駢文風格與當時的詩歌領域袁枚等人的性靈說 遙相呼應,是清代中期敢于重振主情和藻麗文學思潮、逆當時文學大潮而動,難能可貴。

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