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

【中外文學史】

【中國古代重要作家作品賞析】

中國古代主要文學流派 ★★

1.建安七子。建安年間(196—220年)七位文學家的合稱。最早提出“七子”之說的是曹丕。他在《典論·論文》中說:“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 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干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玚德璉、東平劉楨公干。斯七子者。于學無所遺,于辭無所假,咸以自騁驥騄于千里,仰 齊足而并馳。”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外的優(yōu)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認。漢末魏初時期是中國文學史上五言詩興盛、七言 詩奠基的階段。此時期作家眾多,詩作豐富,在中國詩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詩歌的創(chuàng)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稱為“建安風骨”的時代風格。

2.竹林七賢。三國魏末七位名士的合稱。他們是譙國嵇康、陳留阮籍、河內(nèi)山濤、河內(nèi)向秀、沛國劉伶、陳留阮咸、瑯琊王戎。由于他們互有交往,而且曾 集于山陽(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稱“竹林七賢”。七人的思想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劉伶、阮咸始終服膺老莊,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濤、王 戎則好老莊而雜以儒術,向秀則主張名教與自然合一。竹林七賢在政治態(tài)度上的分歧比較明顯。嵇康、阮籍、劉伶等仕魏而對執(zhí)掌大權(quán)、已成取代之勢的司馬氏集團 持不合作態(tài)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晉曾為散騎侍郎,但不為司馬炎所重。山濤起先“隱身自晦”,但四十歲后出仕,投靠司馬師,歷任尚書吏部 郎、侍中、司徒等,成為司馬氏政權(quán)的高官。王戎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晉后長期為侍中、吏部尚書、司徒等,歷仕晉武帝、惠帝兩朝,至八王亂起,仍優(yōu)游暇 豫,不失其位。

七人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成就不一。阮籍的五言詩,嵇康的散文,在文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向秀的賦,今僅存《思舊賦》一篇,篇帙短小,感情深摯,亦稱名 作。劉伶有散文《酒德頌》,風格與阮籍《大人先生傳》相接近。他的五言詩也有一定水平,但今存作品很少。阮咸精通音律,然而在文學方面沒有留下作品。山 濤、王戎雖擅清言,但似乎不長于文筆?!端鍟?middot;經(jīng)籍志》著錄山濤有集5卷,今所見佚文,全部是奏啟文字,文學價值不大。

3.正始之音。正始士人大多崇尚老莊,他們大暢玄風,建立玄學理論,開始了一個思想史上的新時代。建安詩人在悲歌慷慨的抒情中得到感情滿足,而正始 士人則在玄思妙想中領悟人生。玄學的基礎是老莊思想,因而正始詩人在追求自然、心與道冥的同時,把老莊的人生理想自然而然地帶入到詩中來。他們強調(diào)人與自 然的親和感,為表現(xiàn)人對自然美的追求開拓了一條廣闊的道路,把人對自然的態(tài)度引向?qū)徝赖膶哟?,成為后世山水詩的思想濫觴。玄風對正始詩人的另一影響,就是 文學創(chuàng)作的哲理化傾向。建安詩人已發(fā)現(xiàn)了文學對人生作哲理的思索和哲學的觀照,從詩歌的抒情向詩歌的哲理發(fā)展,在詩歌中注重表現(xiàn)哲理。

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