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p>

題目一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過分水嶺

溫庭筠

溪水無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嶺頭便是分頭處,惜別潺湲①一夜聲。

【注】:①潺湲:水流動的聲音

(1)韓愈在論述七言詩時曾發(fā)表過這樣的觀點:六字尋常一字奇。簡要指出“溪水無情似有情”一句中的“似”字“奇”之所在。

(2)“惜別潺湲一夜聲”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達到了怎樣的修辭效果?

【參考答案】

(1)“似”字將人的主觀情感注入客觀景物之中,使本無生命的溪水充滿了情趣;在結構上,這個字勾聯(lián)以下三句,“同行”、“分頭”、“惜別”這些情感皆由此而來。

(2)用擬人,使本無生命的溪流充滿了人的惜別之情,顯得情趣盎然。

【全詩賞析】

化無情之物為有情,往往是使平凡事物富于詩意美的一種藝術手段。這首短詩,很能說明這一點。

詩中所寫的分水嶺,大約是今陜西略陽縣東南的嶓冢山。這是秦蜀或秦梁間往來必經(jīng)之地,在唐代是著名的交通要道,故一般徑稱分水嶺而不必冠以所在地。題稱“過分水嶺”,實際上寫的是在過分水嶺的行程中與溪水的一段因緣,以及由此引起的詩意感受。

首 句就從溪水寫起。溪水是沒有感情的自然物,但眼前這條溪水,卻又似乎有情。在這里,“無情”是用來引出“有情”、突出“有情”的。“有情”二字,是一篇眼 目,下面三句都是圍繞著它來具體描寫的。“似”字用得恰到好處,它暗透出這只是詩人時或浮現(xiàn)的一種主觀感覺。換成“卻”字,便覺過于強調、坐實;改成 “亦”字,又不免掩蓋主次,使“無情”與“有情”平分秋色。只有這個“似”字,語意靈動輕妙,且與全詩平淡中見深情的風格相統(tǒng)一。這一句在點出“有情”的 同時,也就設置了懸念,引導讀者去注意下面的解答。

次句敘 事,暗點感到溪水“似有情”的原因。嶓冢山是漢水與嘉陵江的分水嶺,因為山深,所以“入山三日”方能到達嶺頭。山路蜿蜒曲折,緣溪而行,故而行旅者感到這 溪水一直在自己側畔同行。其實,入山是向上行,而水流總是向下,溪流的方向和行人的方向并不相同,但溪水雖不斷向相反方向流逝,而其潺湲聲卻一路伴隨。因 為深山空寂無人,旅途孤孑無伴,這一路和旅人相伴的溪水便變得特別親切,仿佛是有意不離左右,以它的清澈面影、流動身姿和清脆聲韻來慰藉旅人的寂寞。我們 從“得同行”的“得”字中,可以體味到詩人在寂寞旅途中邂逅良伴的欣喜;而感于溪水的“有情”,也于“得”字中見出。

“嶺 頭便是分頭處,惜別潺湲一夜聲。”在“入山三日”,相伴相依的旅程中,“溪水有情”之感不免與日俱增,因此當?shù)巧蠋X頭,就要和溪水分頭而行的時候,心中便 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別之情。但卻不從自己方面來寫,而是從溪水方面來寫,以它的“惜別”進一步寫它的“有情”。嶺頭處是旅途中的一個站頭,詩人這一晚就 在嶺頭住宿。在寂靜的深山之夜,耳畔只聽到嶺頭流水,仍是潺湲作響,徹夜不停,仿佛是在和自己這個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話別。這“潺湲一夜聲”五字,暗補 “三日同行”時日夕所聞。溪聲仍是此聲,而當將別之際,卻極其自然地感覺這溪水的“潺湲一夜聲”如同是它的深情的惜別之聲。在這里,詩人巧妙地利用了分水 嶺的自然特點,由“嶺頭”引出旅人與溪水的“分頭”,又由“分頭”引出“惜別”,因惜別而如此體會溪聲。聯(lián)想的豐富曲折和表達的自然平易,達到了和諧的統(tǒng) 一。寫到這里,溪水的“有情”已經(jīng)臻于極致,詩人對溪水的深情也自在不言中了。

分 水嶺下的流水,潺湲流淌,千古如斯。看到過這條溪水的旅人,何止萬千,但似乎還沒有人從這個平凡景象中發(fā)現(xiàn)美,發(fā)現(xiàn)詩。由于溫庭筠對羈旅行役生活深有體 驗,對朋友間的情誼分外珍重,他才能發(fā)現(xiàn)溪水這樣的伴侶,并賦予它一種動人的人情美。這里,與其說是客觀事物的詩意美觸發(fā)了詩人的感情,不如說是詩人把自 己美好的感情移注到了客觀事物身上?;療o情為有情,前提是詩人自己有情。

題目二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夕次盱眙縣

(唐)韋應物

落帆逗淮鎮(zhèn),停舫臨孤驛。

浩浩風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歸山郭暗,雁下蘆洲白。

獨夜憶秦關,聽鐘未眠客。

(1)全詩緊扣“夕”來寫,請對此作具體說明。

(2)最后一聯(lián)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心情?聯(lián)系全詩看,作者是如何表達這種情感的?

【參考答案】

(1)太陽沉落大地,山昏城暗人們都各自回家,月照蘆洲雁群也落下棲息。

(2)①抒發(fā)了詩人孤舟夜泊,獨宿江上,不能入眠,而勾起的羈旅思鄉(xiāng)的愁緒。

②前六句側重于寫景,渲染曠野蒼涼凄清夜景的特定氛圍,襯托出詩人特有的心境,寓情于景;末兩句情中有景,用鐘聲烘托了自己的羈旅愁思。

【全詩賞析】

這 首詩寫旅途中的客思。詩人因路遇風波而夕次孤驛,在孤驛中所見全是秋日傍晚的一片蕭索的景象,夜聽寒鐘思念故鄉(xiāng),徹夜未眠。一片思鄉(xiāng)之情和愁緒全在景物的 描寫之中。詩的妙處,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此詩對曠野蒼涼凄清的夜景極盡渲染,把風塵飄泊,羈旅愁思烘托得強烈感人。

首聯(lián)點題,交代時間地點,自然引出下文停船所見景物的描寫。“孤”含有孤寂之意,奠定全詩感情基調。“落帆”“停舫”意為黃昏時分船要泊岸???。

頷聯(lián)承接首聯(lián),“風起波”“日沉夕”描寫夜晚江邊的景象。傍晚因路途風波,不得不停舫孤驛,交代停泊的原因,也寫出羈旅奔波的艱辛。晚風勁吹,水波浩蕩,夕陽沉落,暮色昏暗,以曠野蒼涼凄清的夜景,烘托內心漂泊異鄉(xiāng)的凄苦心情。

頸 聯(lián)描寫停舟靠岸后放眼所見景象。“山郭暗”“蘆洲白”寫夜色降臨之景;“人歸”“雁下”意為隨著夜色降,在外的人們回到家,高飛的大雁也停下休息。日落黃 昏,是人回家鳥回巢的時刻,眼見人們回家盡享家的溫馨以解一天的疲憊,鳥兒們也有溫暖的巢得一晚的安眠,反觀自身卻是孤身一人,流落天涯,有家不能未回, 無限酸楚頓上心頭,頗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之味。此處精選意象,運用色彩明暗對比渲染了凄冷的意境,景中寓情(借景抒情),借人歸 雁下表達羈旅鄉(xiāng)思之情。夜幕降臨,人雁歸宿反襯作者客居異鄉(xiāng)的凄苦惆悵。

尾聯(lián)“獨夜”“聽鐘”“未眠”也處處點“夕”,處處寫夜,寫出鄉(xiāng)思客愁之深。

題目三

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謝亭送別 重送裴郎中貶吉州

許渾 劉長卿

勞歌一曲解行舟, 猿啼客散暮江頭,

紅葉青山水急流。 人自傷心水自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 同作逐臣君更遠,

滿天風雨下西樓。 青山萬里一孤舟。

(1)這兩首送別詩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其中都寫到“水流”,簡要分析他們之間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2)比較分析,請說出這兩首詩最后一句在表達和抒情上各有何特點。

【參考答案】

(1)相同都是借對水流抱怨來表達自己的心情,都用了反襯的手法。不同:許詩以水流“急”來反襯自己內心對友人的依依難舍之情,劉詩則通過一個“自”字,以無情襯有情,表現(xiàn)了朋友離去后自己心中的傷感和孤獨。

(2)許詩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風雨凄迷的景色來映襯心中的煩悶和惆帳,含蓄而富有感染力;劉詩則是對照寫景,借萬里“青山”中一葉“孤舟”表現(xiàn)朋友的孤獨寂寞和自己政治上失落苦悶,感情濃烈,言近旨遠。

【謝亭送別賞析】

這 是許渾在宣城送別友人后寫的一首詩。謝亭,又叫謝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齊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建。他曾在這里送別朋友范云,后來謝亭就成為宣城著名的送 別之地。李白《謝公亭》詩說:“謝亭離別處,風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反復不斷的離別,使優(yōu)美的謝亭風景也染上一層離愁了。

第一句寫友人乘舟離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習俗。“勞歌”,本指在勞勞亭(舊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個著名的送別之地)送客時唱的歌,后來遂成為送別歌的代稱。勞歌一曲,纜解舟行,從送別者眼中寫出一種匆遽而無奈的情景氣氛。

第 二句寫友人乘舟出發(fā)后所見江上景色。時值深秋,兩岸青山,霜林盡染,滿目紅葉丹楓,映襯著一江碧綠的秋水,顯得色彩格外鮮艷。這明麗之景乍看似與別離之情 不大協(xié)調,實際上前者恰恰是對后者的有力反襯。景色越美,越顯出歡聚的可戀,別離的難堪,大好秋光反倒成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江淹《別賦》說:“春草碧 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襯別離之悲,與此同一機杼。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姜齋詩話》)的藝術辯證法。

這一句并沒有直接寫到友人的 行舟。但通過“水急流”的刻畫,舟行的迅疾自可想見,詩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夾岸青山紅葉的江面上的情景也宛然在目。“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 理狀態(tài),也使整個詩句所表現(xiàn)的意境帶有一點逼仄憂傷、騷屑不寧的意味。這和詩人當時那種并不和諧安閑的心境是相一致的。

詩 的前后聯(lián)之間有一個較長的時間間隔。朋友乘舟走遠后,詩人并沒有離開送別的謝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會。別前喝了點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后,心緒不佳,竟 不勝酒力睡著了。一覺醒來,已是薄暮時分。天色變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眼前的江面,兩岸的青山紅葉都已經(jīng)籠罩在蒙蒙雨霧和沉沉暮色之中。朋友的船 呢?此刻更不知道隨著急流駛到云山霧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暮色的蒼茫黯淡,風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朧仿佛中追憶別時情景所感到的悵惘空虛,使詩人此 刻的情懷特別凄黯孤寂,感到無法承受這種環(huán)境氣氛的包圍,于是默默無言地獨自從風雨籠罩的西樓上走了下來。(西樓即指送別的謝亭,古代詩詞中“南浦”、 “西樓”都常指送別之處。)

【重送裴郎中貶吉州賞析】

詩題“重送”,是因為這以前詩人已寫過一首同題的五言律詩。劉、裴曾一起被召回長安又同遭貶謫,同病相憐,發(fā)為歌吟,感情真摯動人。

首 句描寫氛圍。“猿啼”寫聲音,“客散”寫情狀,“暮”字點明時間,“江頭”交代地點。七個字,沒有一筆架空,將送別的環(huán)境,點染得“黯然銷魂”。猿啼常與 悲凄之情相關。何況如今聽到猿聲的,又是處于逆境中的遷客,縱然不浪浪淚下,也難免要愴然動懷了。“客散暮江頭”,也不都是純客觀的景物描寫。日落西山, 暮靄沉沉,旅人揚帆,送者星散,此時尚留在江頭,即將分手的詩人與裴郎中又不禁更加動情。

第 二句“人自傷心水自流”,切合規(guī)定情景中的地點“江頭”,這就越發(fā)顯出上下兩句有水乳交融之妙。此時日暮客散,友人遠去,自己還留在江頭,更感到一種難堪 的孤獨,只好獨自傷心了,而無情的流水卻只管載著離人不停地流去。兩個“自”字,使各不相干的“傷心”與“水流”聯(lián)系到了一起,以無情水流反襯人之“傷 心”,以自流之水極寫無可奈何的傷心之情。

三句從“傷心”兩字一氣貫下,以前兩句更推進一步。第三句在“遠”字前綴一“更”字,自己被逐已經(jīng)不幸,而裴郎中被貶謫的地方更遠,著重寫出對方的不幸,從而使同病相憐之情,依依惜別之意,表現(xiàn)得更為豐富、深刻。

末 句“青山萬里一孤舟”與第二句的“水自流”相對應,而“青山萬里”又緊承上句“更遠”而來,既寫盡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遠去的只有萬里青山,又表達 了詩人戀戀不舍的深情。“孤舟”寫出了作者旅途的孤寂。隨著孤帆遠影在望中消失,詩人的心也隨著眼前青山的延伸,與被送者一道漸行漸遠。

網(wǎng)校課程:想快速通關,怎樣讓備考萬無一失?欣瑞網(wǎng)校教師編制培訓名師帶你告別盲目備考,輕松掌握考點!協(xié)議保過班,不過全退!趕緊報名吧!點擊免費試聽>>
學習交流平臺:微信 | 手機APP | 微博 | 教師編制考試交流群:273373270 | 教師資格證考試交流群:99528015   教師編制考試筆試課程 | 教師編制考試面試課程  點擊咨詢:

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