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
14.法國序曲
17世紀在歌劇、清唱劇和芭蕾舞劇之前演奏的器樂曲,由“慢一快一慢”三段組成,一般包括一個莊嚴緩慢的附點節(jié)奏段落,繼以一個模仿風格的快速段落,最終以快速段結束。法國序曲由法國歌劇作曲家呂利創(chuàng)用。
15.宣敘調
大型聲樂戲劇中的一種歌唱方式,音調和節(jié)奏都與語言緊密結合,又稱“朗誦調”,16世紀末起源于佛羅倫薩作曲家佩里的歌劇,17世紀以后廣泛用于歌 劇、清唱劇、康塔塔和其他教堂聲樂中。18世紀后,宣敘調分為“清宣敘調”和“有伴奏宣敘調”兩種,前者節(jié)奏自由快速,以鍵盤樂器簡單伴奏,后者富于表 情,用管弦樂隊伴奏。
16.詠嘆調
歌唱性很強、有完整結構的聲樂曲,為一個或幾個聲部寫作。17世紀以后,詠嘆調專指獨唱曲,廣泛用于歌劇、清唱劇和康塔塔等體裁中,相對朗誦性質的 宣敘調,詠嘆調受到極大的歡迎,以至于18世紀初,詠嘆調在聲樂戲劇中占據(jù)主導地位,除了結構逐漸程式化、產(chǎn)生“返始詠嘆調”外,成為充分發(fā)揮演唱者聲樂 技巧的段落。
17.托卡塔
一種鍵盤樂曲體裁,肇始于16世紀的意大利,在管風琴和古鋼琴音樂的發(fā)展史中占據(jù)重要地位。早期托卡塔運用在禮拜儀式中,17世紀以后逐漸發(fā)展成為 無窮動式的樂曲,類似練習曲,并進人世俗性的古組曲,常以即興部分與賦格部分多次對比。巴赫的鍵盤音樂使得托卡塔體裁達到其藝術高峰。
18.幻想曲
指自由發(fā)揮作曲家的想象力、較少遵循傳統(tǒng)曲式的樂曲。起源于16世紀即興演奏的傳統(tǒng),在17世紀上半葉時接近利切卡爾、坎佐納和隨想曲。18世紀以 后,幻想曲在古鋼琴和管風琴領域獲得廣泛運用,呈現(xiàn)復調和主調風格交替的特點,巴赫的《d小調半音階幻想曲與賦格》是巴洛克時期幻想曲創(chuàng)作的范例。
19.前奏曲
一種序引性樂曲。15—16世紀時產(chǎn)生在管風琴、琉特琴或維吉那琴的創(chuàng)作領域,是即興演奏的樂曲,用來試奏樂器、活動手指和為正式進入的樂曲做準備。17世紀以后,前奏曲發(fā)展成為有完整形式的小型器樂曲,多由鍵盤樂器演奏,被置于賦格、組曲、奏鳴曲之前,作為序引。
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