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p>
83、認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術,有助于有效地從記憶中提取信息。
84、元認知策略:是學生對自己認知過程的認知策略,包括對自己認知過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學生有效地安排和調節(jié)學習過程。
85、資源管理策略:是輔助學生管理可用環(huán)境和資源的策略,有助于學生適應環(huán)境并調節(jié)環(huán)境以適應自己的需要,對學生的動機具有重要的作用。
86、復述策略:是在工作記憶中為了保持信息,運用內部語言在大腦中重現學習材料或刺激,以便將注意力維持在學習材料上的方法。
87、精細加工策略:是一種將新學材料與頭腦中已有知識聯系起來從而增加新信息的意義的深層加工策略。
88、組織策略:是整合所學新知識之間、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新的知識結構。
89、元認知:是指對認知的認知,具體地說,是關于個人自己認知過程的知識和調節(jié)這些過程的能力,它具有兩個獨立又相互聯系的成分:對認知過程的知識和觀念與對認知行為的調節(jié)和控制。
90、問題:是給定信息和要達到的目標之間有某些障礙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91、問題解決:是指個人應用一系列的認知操作,從問題的起始狀態(tài)到達目標狀態(tài)的過程。
92、理解問題:就是把握問題的性質和關鍵信息,摒棄無關因素,并在頭腦中形成有關問題的初步印象,即形成問題的表征。
93、創(chuàng)造性:是指個體產生新奇獨特的、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能力或特性。
94、發(fā)散思維:也叫求異思維,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種答案的思維形式。
95、聚合思維:是將各種信息聚合起來,得出一個正確答案或最好的解決方案的思維形式。
96、頭腦風暴訓練:通過集體討論,使思維相互撞擊,迸發(fā)火花,達到集思廣益的效果的訓練。
97、態(tài)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影響個人的行為選擇的內部準備狀態(tài)或反應的傾向性。
98、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體現,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規(guī)范行動時表現出來的比較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和傾向。
99、道德認識:是對道德規(guī)范及其執(zhí)行意義的認識。道德認識是個體品德的核心部分。
100、道德行為:是個體在一定的道德認識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勵下所表現出來的他人或社會具有道德意義的行為,是道德觀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現,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標志。
101、從眾:是指人們對于某種行為要求的依據或必要性缺乏認識與體驗,跟隨他們行動的現象。
102、服從:是指在權威命令、社會輿論或群體氣氛的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而采取與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
103、認同:是在思想、情感、態(tài)度和行為上主動接受他人的影響,使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與他人相接近。認同實質上就是對榜樣的模仿,其出發(fā)點就是試圖與榜樣一致。
104、內化:指在思想觀點上與他人的思想觀點一致,將自己所認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融為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
105、觀察學習:是社會學習的一種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過觀察他人所表現的行為及其結果而發(fā)生的替代性學習。
106、心理健康:是一種良好的、持續(xù)的心理狀態(tài)與過程,表現為個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夠有效地發(fā)揮個人的身心潛力以及作為社會一員的積極的社會功能。
107、心理評估:指依據用心理學方法和技術搜集得來的資料,對學生的心理特征與行為表現進行評鑒,以確定其性質和水平并進行分類診斷的過程。
108、心理輔導:是指在一種新型的建設性的人際關系中,學校輔導教師運用其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給學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協(xié)助與服務,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 自己, 認識環(huán)境,依據自身條件,確立有益于社會進步與個人發(fā)展的生活目標,克服成長中的障礙,增強與維持學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學習、工作與人際關系各個方面做出 良好適應。
109、系統(tǒng)脫敏:是當某些人對某事物、某環(huán)境產生敏感反應時,我們在當事人身上發(fā)展起一種不相容的反應,使對本來可引起敏感反應的事物,不再發(fā)生敏感反應。
110、教學目標:是預期學生通過教學活動獲得的學習結果。
111、教學方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為實現一定的教學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而采取的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
112、教學策略:指教師采取的有效達到教學目標的一切活動計劃,包括教學事項的順序安排、教學方法的選用、教學媒體的選擇、教學環(huán)境的設置以及師生相互作用設計等。
113、發(fā)現教學:又稱啟發(fā)式教學,指學生通過自身的學習活動而發(fā)現有關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種教學策略。
114、情境教學:指在應用知識的具體情境中進行知識的教學的一種教學策略。
115、合作學習:指學生們以主動合作學習的方式代替教師主導教學的一種教學策略。
116、個別化教學:是指讓學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進行學習的一種教學策略。
117、程序教學:指一種能讓學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學以特定順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個別化教學方法。
118、計算機輔助教學:指使用計算機作為一個輔導者,呈現信息,給學生提供練習機會,評價學生的成績以及提供額外的教學。
119、課堂管理:是教師通過協(xié)調課堂內的各種人際關系而有效地實現預定教學目標的過程。
120、群體:是指人們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動為基礎而結合起來的聯合體。
121、群體動力:影響群體與成員個人行為發(fā)展變化的力量的總和稱為群體動力,包括群體凝聚力、群體規(guī)范、群體氣氛以及群體成員的人際關系。
122、群體凝聚力:指群體對每一個成員的吸引力。凝聚力常常成為衡量一個班級集體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
123、群體規(guī)范:是約束群體內成員的行為準則,包括成文的正式規(guī)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規(guī)范。
124、課堂氣氛:是指課堂里某些占優(yōu)勢的態(tài)度與情感的綜合狀態(tài)。
125、課堂紀律:為了維持正常的教學秩序、實現課堂目標而對學生課堂行為所施加的準則與控制。
126、教師的領導方式:是教師用來行使權力與發(fā)揮其領導作用的行為方式。勒溫曾將教師的領導方式分為集權型、民主型和放任型等三種類型。
127、人際交往:是教師和學生在課堂里傳遞信息、溝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過程。
128、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在相互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比較穩(wěn)定的心理關系或心理距離。
129、合作:是指學生們?yōu)榱斯餐康脑谝黄饘W習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項任務的過程。
130、競爭:指個體或群體充分實現自身的潛能,力爭按優(yōu)勝標準使自己的成績超過對手的過程。
131、課堂結構: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情境是課堂的三大要素。這三大要素的相對穩(wěn)定的組合模式就是課堂結構,它包括課堂情境結構與課堂教學結構。
網校課程:想快速通關,怎樣讓備考萬無一失?欣瑞網校教師編制培訓名師帶你告別盲目備考,輕松掌握考點!協(xié)議保過班,不過全退!趕緊報名吧!點擊免費試聽>>
學習交流平臺:微信 | 手機APP | 微博 | 教師編制考試交流群:273373270 | 教師資格證考試交流群:99528015
教師編制考試筆試課程 | 教師編制考試面試課程 點擊咨詢:
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