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

【第三部分 新課程理論知識】

1、新課程的內容選擇:淡化“雙基”,精選對學生終身學習與發(fā)展必備的基礎知識與技能,改變目前課程內容繁、難、多、舊的現(xiàn)象。新課程改革方案明確 了課程結構的綜合性(低年級綜合,高年級分科)、均衡性(多種類型的課程和多種與現(xiàn)實社會生活及學生自身生活密切聯(lián)系的科目)、選擇性(地方課程與校本課 程)的三個原則。

2、新課程的結構有了調整:(1)整體設計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高中課程設置應體現(xiàn)層次性、多樣性、選擇性。(2)逐步走向課程綜合化。一是學 科領域的綜合化;二是從小學到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其內容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會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3)適 當減少國家課程在學校課程體系中所占的比重,將10%—12%的課時量給予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形成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并行的類型 結構。

3、新課程在管理政策上:(1)構建“三級課程”的管理框架(國家、地方、學校)。(2)開辟“自下而上”的課程管理渠道。提倡一種以“自上而下”為主、以“自下而上”為輔助的課程管理方式。(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則。

4、教師要成為課程的執(zhí)行者、設計者、創(chuàng)造者。

5、研究性是一種學習方式,是指教師或其他人不把現(xiàn)成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地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

6、研究性學習:問題為載體、探究為核心、綜合為特征。

7、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是建國以來的第8次課程改革。其改革大體分為三個階段:(1)醞釀準備階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訂了18個學科的 課程標準,20個學科計49種教科書);(2)試點實驗階段(2001年9月,38個實驗區(qū),高中2003年秋進入);(3)全面推廣階段(2004年與 2005年全面展開)。

8、新課程的特點可歸納為六個創(chuàng)新之處:

(1)課程目標的創(chuàng)新,每門學科的目標至少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

(2)課程結構的創(chuàng)新,強調課程的均衡性、綜合性、選擇性。

(3)課程標準的創(chuàng)新,用課程標準取代過去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

(4)教學的創(chuàng)新,強調教學與課程的整合,注重科學探究的教學,提倡交流與合作的學習,關注體驗性教學,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

(5)課程評價的創(chuàng)新,提出了發(fā)展性的評價觀,側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關注教師的成長。

(6)課程管理的創(chuàng)新,強調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

提醒:點這里加小編微信(領取免費資料、獲取最新資訊、解決考教師一切疑問?。?/p>